核三重啟公投投票前,你一定要知道的 6 件事

不用核三,台灣遠離核災

核三已使用超過 40 年,部分關鍵設備老舊無法汰換。如反應爐裡的「壓力容器」,長期使用會裂隙、脆化,一旦破裂就可能直接爐心融毀。

因為當初選址評估粗糙,更導致核三就蓋在恆春活動斷層上。台大地質專家陳文山指出,由於斷層、地質構造就在核三廠房下方,如果大地震將直接造成廠房破裂、反應爐被頂起,核災事故風險之高,不是補強耐震就可以解決。

了解地質專家怎麼說

1.核三老舊、蓋在斷層上

不用核三,告別無底錢坑

重啟核電廠不是按個按鍵就可以,安全評估、採購零件、補強等措施,就算都順利也要 5-10 年。如果參考美國同一間公司蓋的機組延役費用,核三重啟可能上看 3,900 億台幣。更何況,核三就算重啟也只能用 5 年,因爲核廢料至今無法找到地方放,只能放在廠內,如果繼續運轉產生更多難解核廢料,未來處理成本更高。

了解至今無解的核廢料問題

2.核三重啟又貴又慢

發展綠電,讓台灣走向世界

發展綠電,讓台灣走向世界

從核電歸零到現在,90%的日子裡面,台灣都有超過 10%的發電機組隨時可以支撐用電,證明就算沒有核電,台灣也不會缺電。蘋果、台積電等大廠,要的都是綠電、不是核電。

台灣的核能是綠電嗎?閱讀貼文破除迷思

3.沒核電,台灣也不缺電

不用核三,也能爭取好空氣

這十年來,核電從 14%到 0%,全國 PM2.5 年平均值卻降低了 35%,火力發電廠的空污排放也大幅減少了 7 成。事實證明只要發展綠電跟污染防治,不用核電也能提升空氣品質。

4.沒核電,也能減空污

不用核三,減少戰爭風險

俄烏、中東戰爭的經驗告訴我們,飛彈與無人機攻擊從不理性,核電廠很容易成為敵軍攻擊或威脅的籌碼。運轉中的核電廠也容易受戰爭波及而喪失電力,導致反應爐無法冷卻,恐變成車諾比、福島式的大災難。

了解更多核電廠在戰爭中的風險

5.核電廠是國安漏洞

靠立法院多數強行提出公投,就要全民直接投票,要求屏東人繼續忍受危險、老舊的核三廠。這不是民主,而是對屏東人的霸凌。而且過去車諾比、福島福災的經驗已告訴我們,世上沒有「無安全疑慮」的核電廠,只有風險高低的問題。目前的公投主文投票後,到底有何效力?

公投主文: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

6.有些問題,公投無法解決

8/23核三重啟投不同意

守護台灣免於核災威脅,迎向新未來

常見核電迷思 Q&A

我們整理了一些與核三重啟常見的疑問,如果你覺得以下的回答有幫助到你,也很歡迎幫我們把正確的資訊分享出去!

A:核電廠有些核心零件沒辦法更換,而且損壞還可能導致核災!像是反應爐裡的「壓力容器」,長期使用會裂隙、脆化,一旦破裂就可能爐心熔毀。

核二廠還發生過固定反應爐的關鍵零件「錨定螺栓」的斷裂事件,還一次斷了 7 根,但當時距離其法定運轉期限到期還有快 10 年,顯示老舊核電的風險不容忽視。

A:在《歐盟永續分類標準》中,只有在「特定條件」下,核電才被「暫列」為永續能源,而這些條件台灣目前根本無法達成。

條件① 要擁有可運作的中、低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
現況➡︎ 台灣還未找到最終處置場,目前只有蘭嶼的暫時貯存場。

條件② 有核廢管理與除役基金,且有足夠的資源除役。
現況➡︎ 台灣有核後端基金,但金額卻被嚴重低估,是否夠用還需審慎評估(*)

條件③ 核反應設施的機型是 3.5 代以上。
現況➡︎ 台灣的三座核電廠都只是第 2 代核反應爐。

條件④ 高階核廢料要有生產到最終處置的管理概念或計劃。
現況➡︎ 台灣至今還未有最終處置場選址的法規,更不用說計劃與選址。

依據歐盟標準,特別是條件③,證明台灣除役的核電廠根本不可能變綠電。我們也可以思考,使用核電,但對核廢料視而不見,將問題留給後代,這樣的行為真的「永續」嗎?

點擊分享圖文懶人包:

A:可以分成兩點來談:

1. 面對氣候危機,核電自身都難保

2022 年,歐洲熱浪影響了河川冷卻水供應,造成核電廠無法冷卻、只能降載。在人們最需要大量用電降溫的時候,那年法國的核電廠卻有平均 152 天完全沒發電。面對氣候變遷自身都難保的核電,真的能幫忙對抗氣候變遷嗎?

而台灣也正面對比核電廠興建的 40 年前都更嚴峻的颱風、洪水、海平面上升等氣候問題,這些都是會衝擊核安的潛在風險。

2. 核電貴又慢,排擠再生能源發展

核電廠的興建時間長、成本高,若將大量資源投入其中,反而可能排擠更靈活、建置速度更快的再生能源發展。機會成本也是評估減碳效益時需要考量的。

近年新的核電廠,興建成本跟時程常常是翻了數倍,最後還不一定蓋得出來。法國的 Flamanville 核電廠期程延宕了 12 年,成本更是從 32 億歐元爆增至 132 億歐元。

數據顯示,核電成本逆勢成長,而再生能源成本大幅下降。2009 年以來,全球光電的均化成本已經從每度新台幣 11.45 元,大幅下降到約 1.95 元,降幅達到 83%,風電甚至來到更便宜的每度 1.59元。相較之下,核電的成本反而因新核電廠興建延宕、追加預算而逆勢成長,從 2009 年的每度 3.92 元提高到 5.8 元。

核電如果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就難以成為氣候危機的解方。面對氣候危機,我們需要更積極地發展再生能源。

了解核電與氣候變遷的關係

點擊分享圖文懶人包:

A:並不是!實際上,雖有少數國家選擇興建核電,但就全球尺度而言:

  • 再生能源發的電比核電多:再生能源在 2023 年產生的電力,已經是核電的 1.8 倍。
  • 核能發電占比正持續減少:核電在全球發電量佔比,從 1996 年的高峰 17.5% ,下降到 2023 年的 9.15% ,幾乎砍半,也創下近 40 年來的新低。
  • 再生能源投資金額是核電的 27 倍:2023 年全球投資在非水力再生能源的金額達6230 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已是核電的 27 倍。

資料來源:《2024 年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

 

另外,擴張核能也並未被納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決議。2023 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 ,國際社會達成的共識是,要在未來 10 年,讓再生能源成長 3 倍、能源效率提升 2 倍。傳言的「核能三倍」並非官方決議,只是會外 28 國的倡議活動,而最新的 COP29 也依舊沒有擴張核能的決議。

點擊分享圖文懶人包:

A:核電與火力電廠等大型發電設施,其實更容易在戰爭中成為攻擊及佔領目標。而地理位置分散的再生能源,因為難以一一轟炸癱瘓,所以更能因應戰爭威脅。

要提高能源安全,我們應該在對的地方、用對的方式發展再生能源,例如,讓更多屋頂裝上太陽能板,並佈建儲能設施;同時加速佈建分散式電力系統。這樣才能減少大型電廠機組跳機、摧毀或電塔倒塌,就造成全台停電的可能性。

A:事實上,只要核電廠外部電力喪失,冷卻系統失效,就有核災風險。2011 年日本福島核災,就是因為核電廠冷卻系統失效,才引發爐心熔毁與氫爆。而核三也曾因電力喪失,差點發生核災!

2001/3/18,核三廠發生了「全黑事件」。外部高壓電源全部斷電,導致反應爐冷卻系統失去動力,而廠內兩部備用的緊急發電機,也同時故障!反應爐因無法冷卻、溫度逐漸升高……

一旦反應爐溫度過高,就可能造成爐心熔毁、發生核災。所幸後來工作人員在倉庫中找到一台久未啟用的柴油發電機,成功啟動後才化解危機。據學者估算,當時反應爐離核災的臨界溫度大約只剩 20 多度。

另外,部分的冷卻系統、備用的柴油發電機和控制室這些維繫核電廠運作的關鍵設施,防護力不如核電廠的圍阻體,如果遭受攻擊,後果不堪設想。

A:就算國際條約規定不能攻擊核電廠,但砲彈是不長眼的。歐洲最大核電廠——烏克蘭的扎波羅熱核電廠的輔助設施就在 2025/8/2 再度遭軍事攻擊,距離核電廠僅約 1200 公尺!

而在俄羅斯軍隊的控制下,扎波羅熱核電廠至今也驚險地至少八度失去外部電力。

資料來源:國際原子能總署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