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是一場現代寓言,有些駛向綺麗發展的結局,有些則帶來進步失控的警醒。台灣島嶼年輕充滿活力,當人造建物嵌合其中時,這段關係就必然面對著不斷變動的挑戰。

南橫,繼中橫、北橫後台灣第三條橫貫東西的高山公路。海拔從零攀升至近三千米,在河谷與山野中這條公路面對著不只是地形崎嶇,也面對著台灣猛烈的氣候個性。

南橫公路自2009年莫拉克風災以來,屢次修復屢次潰敗,直到近年通車,但沿途仍有許多地景見證著這場人和自然有輸有贏的拔河。

這等壯觀的河流沖積扇,是大地記錄下 2021 年盧碧颱風帶來的強降雨。單日在高雄桃源山區累積超過700毫米,近台灣年均雨量三分之一,這讓玉穗溪爆發土石流形成罕見的完整沖積扇。

這等壯觀的河流沖積扇,是大地紀錄下 2021 年盧碧颱風帶來的強降雨。單日在高雄桃源山區累積超過700毫米,近台灣年均雨量三分之一,這讓玉穗溪爆發土石流形成罕見的完整沖積扇。

我是傅志男,在高雄楠梓仙溪旁的客家小聚落長大,喜歡用攝影和空拍記錄環境生態,也喜歡帶著大家實地走訪環境現場。現在是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也擔任玉山國家公園解說志工。

我是李根政,金門人,90年代移居南臺灣。2007年為專心投入環境運動而辭去教職,和一群夥伴創辦地球公民。從事環境運動近三十年也熱愛藝術創作。現在是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

大叔走讀是來自兩個熱愛土地的歐吉桑,藉由空拍和書寫,為大家看見環境倡議者眼中的台灣。這集「南橫公路與天地十三年拔河」,聚焦十三年來南橫公路修復工程與自然力的拔河。

我們期盼藉由這個專頁,讓行經南橫的人們不再只是走馬看花。而是能夠看懂台灣地景的語言、台灣氣候的軌跡。

這是大地用屢屢傷痕為所有台灣人上的一堂基礎生存課,我們應當謙卑學習。

人與自然都受傷了

14年前,莫拉克颱風導致小林部落 474 人不幸喪生。

那三天在南台灣降下的驚人雨量超過 2300 釐米,是相當於台灣整年降雨量。原本貫通東西部的南橫公路從此中斷 13 年,樹倒土散河道淤塞,山林的傷口即使到南橫以便道形式有條件通車的此刻,仍未痊癒。

而南部山區住民遇見的重大傷亡與財物損失,也讓我們見證氣候緊急的殘酷現實。

這是未來,不是過去

在這個專頁中,我們即將踏上的不只是一條路,也是一場對話,人與自然的對話。極端氣候讓高山公路屢建屢潰,但這些道路卻對沿途居民相當重要。有沒有什麼方式能夠同時滿足有路可用,又具備極端氣候的調適性?

莫拉克颱風後斷路 13 年,我們將沿著南橫路上的聚落與重大災損紀錄行走。圖文中描寫的是過去,但也可能是未來。面對極端氣候,南橫與台灣其他高山公路的未來,應該是什麼?

興建源起

南橫公路1968 年興建,1972 年完工通車。選擇此路線是因為擁有豐富的山林資源,經濟價值高,有原始森林可伐、經營水利、採礦、農牧開墾。而南橫公路山區路線的基礎,是沿著日治時期為了理蕃政策而開闢的「關山越嶺道」。

南橫公路開發後,除了山林資源的取用,也是西南部和東南部的重要通道。山區居民仰賴這條公路生活、運輸農產品、東西部布農族的聯繫。​

公路起點在台南市中西區湯德章紀念公園,經過左鎮、甲仙、桃源,東端終點在台東縣的海端鄉、關山鎮交界處,全長約204公里,也稱台20線。​

因為道路便利可輕易抵達高海拔,吸引眾多山林愛好者上山。大家耳熟的南橫三星(庫哈諾辛山、塔關山、關山嶺山)、天池、檜谷、埡口雲海等都是著名景點。

竄入山林

左鎮


甲仙

從台南駛入左鎮,即進入南橫公路郊山地景。沿途會看見月世界地形,途經盛產芒果的玉井,路過供應大高雄和台南用水的南化水庫,就預備進入高雄山區。

對於像我們這樣住在高雄的人來說,不會特別注意到原來南橫公路西段的起點,在台南市湯德章紀念公園。

從這裡往東北方向前行,大約在左鎮區時進入山區。這裡有豐富的動物群化石出土,因此成立全台唯一的化石園區。

這裡也是泥岩地形非常發達的地方。泥岩地質乾燥時硬得像石頭,遇到水又變鬆軟易蝕,是不適合生活的惡地地質,只有生命力極強的刺竹和雜草還能存活。

因為很像月球般荒涼單調,也稱月世界。

從左鎮繼續往東來到盛產芒果的玉井後,接著進入南化區。

南化水庫供應大高雄和台南的用水,位在阿里山山脈烏山支稜西側。鄰近水庫的羌黃坑聚落,在莫拉克颱風來襲時,也因土石流沖刷到聚落民宅內造成嚴重受損。

從地形圖中我們可以清楚看見島嶼山脈的縱列,平常行駛在公路上很難用體感想像我們的大地如此精彩。

由此繼續往東走,將前往甲仙。

甲仙,在1890年代因為伐樟取腦而繁盛。南橫公路開通後轉為觀光盛地,曾經盛產「檳榔心芋種」,讓甲仙的芋頭冰成為旅客的最愛。

不過在莫拉克風災後,甲仙市區聯外橋樑幾乎中斷。當時甲仙大橋因為前一年辛樂克颱風被沖斷、還是施工狀態。

災後的甲仙致力於社區營造,深度挖掘生態人文,希望旅人不只是前往南橫山林的中繼路過。

甲仙山區的稀有植物「少葉薑」

我們在《尋找湯姆生》的作者游永福先生帶領下,到南橫沿線甲仙山區去記錄被列為瀕臨滅絕(EN),野外族群僅約百株的稀有植物--「少葉薑」。這群少葉薑就生長在產業道路旁的次生林,很容易受農業活動的干擾。

回來不久後,正準備投入與相關政府機構討論保育策略時,游老師卻傳來消息。

「我們觀察少葉薑的地點已經被整地,全數消失!」

想起趴在地上尋找到小小花朵的喜悅,最後竟是如此短暫的會面,不禁遺憾未能盡早有所行動。

少葉薑不是特例,這是台灣許多稀有植物的困境,需要政府和民間社會的共同努力。

 

溫泉之路

甲仙


寶來

南橫公路從甲仙到達寶來,車程約半小時。這是從楠梓仙溪穿越玉山山脈,來到荖濃溪畔。荖濃溪,布農語laku laku,意思是「兇猛不定的河水」。大河與道路的拉扯,在接下來的路段顯得特別艱難。

還地於河

南橫公路從甲仙越過玉山山脈來到荖濃溪畔,沿著荖濃溪河岸往上游前往寶來。圖中是荖濃溪行水區內的數家旅館,在莫拉克風災時都被沖毀。洶湧的河水將過往人類使用的陸地收回,此刻的行水區已規劃為公園。

截彎取直與大跨距

南橫公路興建之初因為經費有限,都是沿河岸開鑿,橋就建在河道最窄的地方。

莫拉克之後,工程單位採取了大跨距和截彎取直的工法,經費相對較高,但相對可以因應洪水和土石流的威脅。

位在荖濃溪、寶來溪交匯處的寶來一橋,在莫拉克時雖未被沖斷,但土石堆積河水淹過橋面而成危橋。多年來每每遇到雨量太大都需封橋以策安全,2022年4月,大跨距、高橋墩和截彎取直的新寶來大橋完成通車。

至此,南橫在寶來以下,及銜接到桃源的路段,透過截彎取直的大跨距公路設計,已完成了修復工程。

然而,往前行將是最為困難的路段。

寶來一橋位在荖濃、寶來兩溪交匯處,在莫拉克時雖未被沖斷,但土石堆積河水淹過橋面而成危橋。多年來遇大雨便得封橋。2022年4月,大跨距、高橋墩和截彎取直的新寶來大橋完成通車。

寶來一橋位在荖濃、寶來兩溪交匯處,在莫拉克時雖未被沖斷,但土石堆積河水淹過橋面而成危橋。多年來遇大雨便得封橋。2022年4月,大跨距、高橋墩和截彎取直的新寶來大橋完成通車。

 

部落生命線

寶來


梅山口

離開了寶來,也就告別以漢人為主的社區。南橫公路沿著荖濃溪往上游興築,途經高中、桃源、勤和、復興、拉芙蘭等原住民部落,主要是布農族和拉阿魯哇族。

凝視塔拉拉魯芙

莫拉克當年夾帶超大雨量,讓許多小溪流都因土石流而沖斷上方的橋。

像是從寶來通往高中部落的塔拉拉魯芙橋附近,因崩塌、地質不適合繼續沿山坡開路,而改成隧道工程,名為塔拉拉魯芙隧道。

出了隧道口,也因舊路被水侵蝕,建了大跨距的新橋。

路,是通往人所在的地方。

南橫公路上有著許多聚落,然而原本依山依水而生的居民,在原本就資源稀少情況下,遭到莫拉克風災無情襲擊,更是陷入資源匱乏的狀態。

風雨不只造成當下災損,也讓後續生活更加困難。修復的展開不只是發生在土地與工程上,更需要發生在人群與人心中,緩緩帶來痊癒。

韌性工程

南橫公路89K以上,從桃源部落開始,因地質條件尚未穩定,難以興築長期固定工程。甲仙工務段以臨時性的「鋼便橋」應變,以滿足居民就學產業活動等基本生活需求。目前有橫跨荖濃溪的撒拉阿塢橋、東莊溪的東莊鋼便橋。

鋼便橋作為臨時性的替代橋樑適時被運用,需要持續的清淤才能延長使用年限,公路單位認為這是因應極端氣候所需要的韌性工程。

然而,2021年7月底,莫拉克風災的12週年,高屏地區再次遭受強降雨,我們前往東莊鋼便橋看到水石泥流接近的橋面,非常驚險。

請以滑鼠左右移動箭頭滑桿比對變化

 
 
 

「撒拉阿塢」橋中的這個詞,是卡那卡那富族語中無患子的意思。無患子在冬天變黃、紅葉,是適應南部乾旱的指標植物。

曾經的深谷已被砂石墊高數十公尺,
莫拉克毀了路、埋了橋,還有水利署的越域引水大計畫

曾經的深谷已被砂石墊高數十公尺,莫拉克毀了路、埋了橋,還有水利署的越域引水大計畫

大自然唯一不變的,就是善變

位在勤和部落的少年溪吊橋,可步行到對面的鴛鴦瀑布,是過往許多人前往戲水的地點。這座吊橋也可供小貨車行駛,對當地族人的農耕工作相當重要。

莫拉克後,河床墊高約30~40公尺,吊橋、鴛鴦瀑布都被沖毀和掩埋。而這一路上被大地收回的人造建物不止如此,也包括耗資驚人、規模龐大的「曾文越域引水工程」。

工程隧道口在風災中深埋於河床下,更加不幸的是有14位工程人員滅頂失蹤。地球公民曾在探訪水之源的營隊中,前往觀察當時正在興建的東隧道口,沒想到六個月後,一切歸於零。

 

重建之路,橋要鋪到什麼等級,如何打造一條安全永久的路?
對於社區和部落或公路修復單位來說,似乎都沒有簡單答案。

下一集,明霸克露橋斷橋事件,值得我們深思!

用行動支持地球公民基金會

環境生態是人類生存的基礎,在氣候緊急時代,需要知識、信念和有力的行動。 地球公民是台灣第一個透過大眾募款成立的環保基金會,公正獨立,經費來自大眾捐款,不接受政府資助。

我們是一群專業的環境工作團隊,透過調查研究、提出解決方案,理性堅定的促進社會對話,集結公民力量,採取有力的行動。20年來,我們守護了台灣多項環境個案與法令政策的改變,需要您共同行動。

攝影、文字解說 │ 傅志男、李根政

執行編輯 │ 陳嘉雯、小海

美術設計 │ 李宇恩  製圖 │ 何俊彥  網頁 │ 阿剛、宇佑

 
 

本土專業

理性堅定,促進社會對話

動身護土

行動有力,帶來正面改變

公正獨立

財務自主,經費來自大眾捐款,不接受政府補助

深化民主

堅持環境與世代正義,壯大公民社會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