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集,我們將和大家沿著南橫公路進入玉山國家公園,到達全台最高的隧道,跨越中央山脈到台東。這裡是過去南橫觀光的重心,生態保育的熱區,但莫拉克造成沿途數個十分驚心動魄的山體與公路崩塌,形成極難克服的工程瓶頸。

大叔走讀是來自兩個熱愛土地的歐吉桑傅志男與李根政,藉由空拍和書寫,為大家看見環境倡議者眼中的台灣。這集「南橫公路與天地十三年拔河」,將聚焦十三年來南橫公路修復工程與自然力的拔河。

這趟公路旅行也許是不太輕鬆的地理課,但卻難得可以藉由地景看見氣候變遷下的台灣。

 
 
 

請以滑鼠左右移動箭頭滑桿比對變化

小小玉穗溪變成洶湧土石河

你所看見的, 是花費國庫十億、兩年興建的明霸克露橋。卻在完工四年後,遭遇短短幾個小時的豪大雨,被土石流掩埋了。這座橋已是工程單位因應極端降雨情境而設計的堅固大橋,卻沒有料到本來是小小的玉穗溪,卻傾洩而下大量的土石流。

這裡本來就是複雜的地理環境,莫拉克時,玉穗溪斜對岸的布唐布那斯溪,出現超大量土石流掩埋了「勤和明隧道」、並阻斷荖濃溪而形成堰塞湖。

至今 14 年過去,大多數的土石仍堆積於該處,雨季時仍能看見當時堰塞湖的模樣。而在一旁的清水溪也從小溪變成大河床的溪流土石滿滿。

在莫拉克之前,我曾在2009 年拍到勤和明隧道,當年維護已相當困難,莫拉克之後,荖濃溪的河床墊高了 10~60 公尺,明隧道就深埋於河床下成為路基,工程單位後來在原勤和明隧道上方興建道路與明霸克露橋。

沒想到,2021 年明霸克露橋再度被土石流沖毀掩埋;目前是用鋼便橋當成臨時道路。

 

明霸克露橋毀,告訴我們暴雨難以預測,工程只能盡力而為,這是一場和大自然有輸有贏的拔河,考驗我們與自然的共存方式。

上集結尾走進寶來到梅山口,是修復工程最艱鉅的區域,大自然不斷將面貌討回去。這集我們聚焦了解工程的極限,與公路和山林的定義。

為了瞭解八八風災後,在第一線從事南橫公路修復工程人員的看法,我們到了甲仙拜訪「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三區養護工程處甲仙工務段」的陳正偉段長。 *2023年升調至總局西部濱海公路臨時工程處主任工程司

陳正偉段長在接受我們採訪時,開口便說:「南橫應該說是南橫山林,公路只是南橫的一部分。」

「八八風災,以及去年明霸克露橋沖毀,帶給工程人員很大的省思,沒有想過會有那麼大的風災對環境造成如此嚴重衝擊。希望公路能順應大自然有更好的設計,更具有韌性。」

極端雨量不斷帶來公路的損害,讓工程團隊開始將生態思維納入道路設計。武雄橋的截彎取直工程中,因施工會影響3百年檜木樹冠層的存活,經專家評估建議後,工程決定修改路線施工。

極端雨量不斷帶來公路的損害,讓工程團隊開始將生態思維納入道路設計。武雄橋的截彎取直工程中,因施工會影響3百年檜木的樹冠層影響存活,經專家評估建議後,工程決定修改路線施工。

快速奔馳在南橫公路的人們,可能看不見,同一時間道路旁山壁上,工程人員正如蜘蛛人般吊在幾乎快垂直的山壁施工。為的是穩定道路上下邊坡、灌漿、復育植被,避免邊坡落石、坍方。

照片是中之關停車場之前,嚴重崩塌的山壁。

快速奔馳在南橫公路的人們,可能看不見,同一時間道路旁山壁上,工程人員正如蜘蛛人般吊在幾乎快垂直的山壁施工。為的是穩定道路上下邊坡、灌漿、復育植被,避免邊坡落石、坍方。

照片是中之關停車場之前,嚴重崩塌的山壁。

陳段長說:「2022年5月1日南横全線通車之後有一些遺憾,人潮實在太多了,918大地震前,每天有兩三千台車進來,相當於一萬多人進出南橫山區公路,地震後剩下兩百台車。

也許太容易得到東西人就不會珍惜,中之關步道維護的還好,但南横公路的垃圾多很多,四處是撿不完垃圾。我在想,公路要帶給地方什麼樣的願景,一下子湧入太多人潮不一定是好事。」

我們一起討論到:南橫公路是否有機會,依據不同路段的環境條件,沿線部落、社區的生活與生計、文化,國人觀光,或者國防戰備替代道路的需求,重新定位其修建和維護的等級。

南橫應該說是南橫山林,公路只是南橫的一部分

 

進入玉山

梅山口


埡口

從梅山口進入玉山國家公園後是豐富的生態系統。2021年南橫通車時,大排長龍車流就是山友們期盼已久南橫的中高海拔山林。

梅山部落

進入南橫公路西段最後一個部落-梅山部落(馬舒霍爾Masuhuaz)。位在荖濃溪舊河道的高位河階地形上。八八風災時部落受到風災破壞較少,但因南橫公路沿線嚴重損壞,對外交通中斷下度過一段獨立遺世的部落生活。

這張呈現出崩塌面積巨大與工程車渺小的照片,廣為媒體引用。

梅山明隧道在過了梅山口約700公尺處,莫拉克風災後搶修十分困難,這是南橫公路西段只能通車至梅山口的原因。

這張呈現出崩塌面積巨大與工程車渺小的照片,廣為媒體引用。

梅山明隧道在過了梅山口約700公尺處,莫拉克風災後搶修十分困難,這是南橫公路西段只能通車至梅山口的原因。

海拔2,280公尺的天池本是旅遊的大熱點,旁邊的中之關古道更是許多登山、生態愛好者夢寐以求再度踏上的山徑。過了天池路段才200公尺處,有一坡面高度超過500公尺的崩塌,是因為2017年6月初的強降雨造成超級大的崩塌,此路段在2021年才完工。

海拔2,280公尺的天池本是旅遊的大熱點,旁邊的中之關古道更是許多登山、生態愛好者夢寐以求再度踏上的山徑。過了天池路段才200公尺處,有一坡面高度超過500公尺的崩塌,是因為2017年6月初的強降雨造成超級大的崩塌,此路段在2021年才完工。

過了武雄橋來到海拔近2500公尺的檜谷路段,檜谷也是南橫必定造訪的生態熱點,臺灣紅檜與臺灣雲杉高聳入雲、周遭生態非常豐富。但除了本就有的關山北峰下大崩塌外,八八水災後在檜谷下方出現了非常大的崩塌,雖專家說應該安全無虞,但在此脆弱的公路上仍需持續觀察留意。

從前的天池週邊都是草原,但經過 13 年的休養,天池周圍已變成森林,我不禁著想:如果路沒斷會怎麼樣?

山林休養、動物來去自如

南橫豐富的生態資源,在斷路後更加蓬勃發展。白面鼯鼠、山羌、藍腹鷴、青條花蜂、水晶蘭......。從梅山口到向陽已封閉13年,許多野生動物回來了。然而2022年5月通車後,野生動物出沒少了許多,遊客帶上山的垃圾也大增。長期觀測此區的生態學者呼籲開放要循序漸進,避免生態受到過大擾動。

身為玉山國家公園的解說員,有超過十年無法進入梅山口以上的區域,欣賞紀錄高山縱谷壯觀景緻及翠綠森林,有些遺憾。但是,也因此,動植物的生活環境受到更少人為的干擾。這裡是國家公園,即使未來全線通車,如果可以維持夜間封閉,可讓環境持續復育,也減少山區的管理和救護成本。

南橫公路的「大關山隧道」是全台海拔最高的隧道(2722.39公尺),因為穿越海拔 3222 公尺的大關山而得名。受到莫拉克風災大雨的襲擊,大量宣洩而下的土石,掩蓋掉「大關山隧道口」。

隧道西口旁有一生態熱點-埡口林道,八八水災後也有一大崩塌而無法再探訪;隧道東口則是過去遊客欣賞壯觀的雲海景致最佳地點,冷冽的寒風、觀雲海的同好和埡口黑輪攤的阿伯,都是到訪南橫無法忘記的美好回憶。

向東而行

大關山隧道


台東海端鄉

南橫東段受到莫拉克的衝擊點較少,如果從台東出發,在向陽之前都屬於可通行的路段。這裡有著布農抗日的血淚史,也有著媲美太魯閣的峽谷,傳奇的植物故事。

埡口地區的大崩塌,與向陽大崩壁同列名南橫公路通車的四大瓶頸。目前雖已修復道路至有條件通車,但仍然須觀察極端降雨帶來的影響。

埡口地區的大崩塌,與向陽大崩壁同列名南橫公路通車的四大瓶頸。目前雖已修復道路至有條件通車,但仍然須觀察極端降雨帶來的影響。

過了埡口,來到原本嘉明湖的起登點向陽,這 13 年來,想要親臨嘉明湖的人,只能從台東走還能通行的南橫公路到向陽。而這裡也因為南橫路段,成了東向通車終點的管制站。

從向陽往東,南橫公路東段的摩天地區,是海拔1546 公尺的翠綠山嶺。許多人都感覺摩天好似清境農場一般,農業的開發非常類似。而摩天陡下的台地是利稻,在八八水災前,曾經是南橫最夯的住宿點之一。

從向陽往東,南橫公路東段的摩天地區,是海拔1546 公尺的翠綠山嶺。許多人都感覺摩天好似清境農場一般,農業的開發非常類似。而摩天陡下的台地是利稻,在八八水災前,曾經是南橫最夯的住宿點之一。

霧鹿峽谷

公路沿著新武呂溪和利稻溪之間來到溪流最狹窄、壯觀的霧鹿峽谷。S形峽谷崖壁陡直,媲美太魯閣般驚險奪目。

這個區域裡存在著不少歷史縮影,包括霧鹿砲台和天龍古道,前者是布農族抗日遺跡,後者則是日本政府的理番道路。然而公路沿著溪流蜿蜒,讓直線距離很短的古道演變成數倍路程的南橫公路。

霧鹿峽谷的溪谷岩縫中湧出滾燙的溫泉,泉水中豐富的礦物質將峭壁染上黃、棕、黑、墨綠等色彩的紋路。

天龍二葉松的發現傳奇

二葉松,是廣泛分布於台灣島中央山脈海拔700~3200公尺山區,常見的喬木。

然而,捷克學者布辛斯基,卻發現台東天龍峽谷的二葉松和臺灣二葉松是不一樣的物種,2003年正式發表命名為「天龍二葉松 Pinus fragilissma」。這是台灣植物學上很晚近的新發現,特別是裸子植物。

天龍二葉松分布於南橫公路新武呂溪沿岸,花、東中央山脈山區的其他峽谷和海岸山脈,喜好生長於向陽岩坡上。

東端終點|關山鎮里瓏

南橫公路順著新武呂溪往東,就來到海端和關山交界的里瓏。 日治時期,為了鎮壓布農族的反抗,開闢多條山地警備步道為監控新武呂溪、荖濃溪流域一帶的布農族人,這是原住民抗日歷史的重要一頁。

南橫公路在莫拉克風災後,阻斷了山林愛好者親近南橫山林,也重創了沿線部落、社區的產業生計。十三年來,公路單位的修路工程和大自然不斷的角力、拔河著。

藉由走讀或親臨南橫,我們將理解到這些被定義為災損的自然擾動,對人類來說是傷害,客觀上卻是台灣島嶼的本質。

這一路,我們沒有選擇用里程數稱呼這條公路,而是用人類與自然對環境的印記來引領你前進。因為極端氣候不只存在於國外,也是台灣的真實事件。

氣候行動, 需要你我!

我們認為:颱風、土石流、地震都是台灣土地的恆常,造就出台灣獨特的生態系,也帶給人們的生存挑戰。這些環境特性在氣候變遷下更加極端化,南橫公路正是台灣山林治理的一面明鏡,帶領我們思考:如何因應氣候變遷下的急迫挑戰,並且展開積極的氣候行動!

用行動支持地球公民基金會

環境生態是人類生存的基礎,在氣候緊急時代,需要知識、信念和有力的行動。 地球公民是台灣第一個透過大眾募款成立的環保基金會,公正獨立,經費來自大眾捐款,不接受政府資助。

我們是一群專業的環境工作團隊,透過調查研究、提出解決方案,理性堅定的促進社會對話,集結公民力量,採取有力的行動。20年來,我們守護了台灣多項環境個案與法令政策的改變,需要您共同行動。

攝影、文字解說 │ 傅志男、李根政

執行編輯 │ 陳嘉雯、小海

美術設計 │ 李宇恩  製圖 │ 何俊彥  網頁 │ 阿剛、宇佑

 
 

本土專業

理性堅定,促進社會對話

動身護土

行動有力,帶來正面改變

公正獨立

財務自主,經費來自大眾捐款,不接受政府補助

深化民主

堅持環境與世代正義,壯大公民社會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