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出賣的國土計畫(二):地方政府的謊言遮羞布
You are here
You are here
環保團體召開「國土計畫不上路,農地破碎止不住-9藍首長勿造謠,賴政府應依法如期上路」記者會,守護國土永續,停止土地炒作,捍衛世代正義。(地球公民基金會 提供)
《國土計畫法》自1997年首次提出構想,歷經近20年醞釀與討論,終於2015年底完成立法三讀,作為莫拉克風災後反思土地管理與國土規劃的重大制度轉型。立法時亦同步規劃三階段、共6年的緩衝與準備期,預定於2022年完成制度轉軌,使《區域計畫法》正式落日。然而,國土計畫自2020年起兩度遭修法延宕:首次展延3年,第二次則在2024年最後一天,再度延後6年,至2031年前才全面上路。
這場發生於賴清德總統任期第一年的重大國土治理倒退,無疑已成為其施政信任的嚴重警訊。國土計畫的再度跳票,讓台灣繼續停留在土地濫用、管制失靈的老體制中。倘若這項攸關世代永續的改革再度被擱置,賴總統將難辭其咎,也恐將在歷史留下「延宕國土改革、坐視土地惡化」的污名。在任期即將屆滿一週年之際,他的作為,正受到全民的檢驗。
立法院在2024年最後一天出現罕見的共識——透過修改《國土計畫法》將「國土功能分區」延後6年內實施。若要追溯這一重大政策延宕的源頭,必須回到地方政府與部分民意代表在公共論述中所扮演的角色。他們透過操作輿論,將原本作為空間治理轉型基礎的《國土計畫法》,逐步轉化為引發焦慮與對立的代罪羔羊。
謊言一、以「倉促上路」遮掩施政無能問題
《國土計畫法》於2015年完成立法三讀,其中規劃了三階段,共9年的緩衝、準備期,即:第一階段「全國國土計畫」作業,時程2年;第二階段「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作業,時程3年;第三階段「國土功能分區圖」作業,時程4年。這樣的制度設計本就提供地方政府相當充裕的規劃與溝通時間。
事實上,2021年公告的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中已包含「國土功能分區圖草案」,後續僅需於進行劃設作業時,充分與地方居民溝通與說明。然而在這4年時間裡,多數地方政府並未積極展開與民眾的溝通,以致2025年要上路時,以「倉促」為由要求國土計畫延遲,並透過錯假資訊轉嫁責任,導致制度推動停滯。
謊言二、以「發展受阻」掩飾地方治理失當
《國土計畫法》事實上從立法就給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責任與權限,像是擬定「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及劃設「國土功能分區」等實質規劃工作,都已交由地方政府運籌,賦予地方「因地制宜」的彈性空間,也讓地方首長對轄內土地空間規劃有更完整的願景規劃權,以提升行政效率,建立合理的空間秩序。
若地方首長認為具有發展需求的用地數量不足或計畫內容有所缺陷,或反映出過往在撰寫「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時,地方政府規劃能量的不足,因而致使內容不全、有所遺漏,應進行內部的檢討與修正;但或還有地方首長或地方高層主管對國土計畫停在片面的理解、阻擾國土計畫執行,導致地方政府無法發揮良好的運作效用。部分地方首長甚至將焦點導向中央,批評「國土計畫」制度設計不良,進一步激化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忽略了原本制度「因地制宜、地方自主」的設計初衷。
國土計畫盡快上路,遏止農地違法使用,阻斷不當圈地與投機炒作,保障真正投入農業生產者的土地使用穩定。(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
謊言三、以「農地死刑」掩護炒地變更圖利
《國土計畫法》中已明確規範保障既有合法權利;農民在農地上的既有權益,包含興建農舍、農地移轉、合法買賣,均不會因「國土計畫」上路而遭到限制。相對地,計畫的上路有助於阻斷不當圈地與投機炒作,保障真正投入農業生產者的土地使用穩定。
然而,部分地方政治人物卻仍忽視當前農業經濟的困境,企圖鞏固既有制度,並將「國土計畫」形容為「農地死刑」,造成大眾的誤解。此舉是否與長期以來地方依賴土地變更,作為財政與政治資源分配工具的結構性問題相關,更是值得公眾一同觀察及深思!
儘管地方反彈聲浪明顯,《國土計畫法》修正案能在第十屆的立法院中,以罕見的朝野共識過關,顯示整體政治環境對制度推行缺乏足夠堅定的支持。最終導致這套制度無法如期上路的原因,除地方扭曲輿論與政策執行消極之外,中央府院團隊在政治攻防中選擇低調應對、未積極整合並發聲捍衛制度的態度,也難辭其咎。
本文為2025年5月16日 獨立評論@天下 投書:黃子芸/地方政府的謊言遮羞布:被出賣的國土計畫(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