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出賣的國土計畫(三):中央府院團隊的無作為
You are here
You are here
國民黨停止造謠、民進黨不隨之起舞、行政院堅定立場、國土計畫如期上路,遏止農地破碎、停止土地炒作,捍衛世代正義。(地球公民基金會 攝)
《國土計畫法》自1997年首次提出構想,歷經近20年醞釀與討論,終於2015年底完成立法三讀,作為莫拉克風災後反思土地管理與國土規劃的重大制度轉型。立法時亦同步規劃三階段、共6年的緩衝與準備期,預定於2022年完成制度轉軌,使《區域計畫法》正式落日。然而,國土計畫自2020年起兩度遭修法延宕:首次展延3年,第二次則在2024年最後一天,再度延後6年,至2031年前才全面上路。
這場發生於賴清德總統任期第一年的重大國土治理倒退,無疑已成為其施政信任的嚴重警訊。國土計畫的再度跳票,讓台灣繼續停留在土地濫用、管制失靈的老體制中。倘若這項攸關世代永續的改革再度被擱置,賴總統將難辭其咎,也恐將在歷史留下「延宕國土改革、坐視土地惡化」的污名。在任期即將屆滿一週年之際,他的作為,正受到全民的檢驗。
立法院在2024年最後一天出現罕見的共識——透過修改《國土計畫法》將「國土功能分區」延後6年內實施。過程中,藍營地方首長各種積非成是的造謠,意圖以謊言遮掩地方政府的各種鬼胎,雖將《國土計畫法》一步步推上了死刑台,但若要追究最後的屠刀手,就不能不細究除了地方政府的刻意操弄外,究竟還發生了什麼事。
關鍵事件一、前農業部部長的公開投書
2024年9月上旬,前農業部陳吉仲部長於媒體投書「配套措施未到位 國土計畫宜暫緩」,以國土計畫執行未依立法目標進行,致使難以達成《國土計畫法》宗旨目標為由,提出對國土計畫如期上路的反對;投書刊出的時間點恰巧呼應了藍營地方首長「農地判死刑」的造謠,加上陳前部長於農業社群的聲量與號召力,更是對用心執行國土計畫如期上路業務的第一線公務人員給了一記重拳。
雖然陳前部長在媒體投書中提出農業部應主責的四大配套措施,但從2015年至2024年這10年間,中央對於「國土計畫」的跨部會整合與配套設計,始終缺乏明確進度;農業部確有失職,但同樣引人省思的還有,內政部作為主管機關,是否具備協調並推進整體配套的能力與職權?
台灣應儘速透過完善的國土計畫實施,解決國土利用紛亂的困境。(圖╱地球公民基金會)
關鍵事件二、執政黨籍立委召開的記者會
2024年9月中旬,當國土計畫面臨地方以「農民權益」為名,要求「國土計畫」暫緩上路之際,內政部作為主責單位,卻始終無法達成對各方反彈聲量的有效溝通或錯假資訊的有效澄清,只能任由地方言論佔據發聲主導權。在這艱難時刻,22位執政黨籍立法委員竟於立法院召開「國土計畫法展延重調整,再起步更穩固」記者會,用反映地方民意、鞏固地方選情之姿,公然反對同黨的行政團隊艱辛推動的政策外,最離譜的是記者會內容引用諸多錯誤資訊,指責「國土計畫」沒有彈性阻礙發展、誤解通盤檢討的時程等。
且在2個月後,幾乎是相同人馬再度於立法院召開「《國土計畫法》展延、溝通、再上路」記者會,持續對行政團隊施壓。而最終的結局是,面對當前毫無深入討論空間的立法院混亂局面,民進黨立院黨團選擇參與這場倉促的修法過程,並提案將國土計畫上路時程延期,立場與國民黨團如出一轍。
關鍵事件三、媒體爆料的行政團隊衝突
在民進黨籍立委大動作召開記者會,公開發聲要求「國土計畫法展延重調整」之時,媒體上幾乎同一時間爆出在當月初的行政院會議中,理應協助推動跨部會共投投入、解決《國土計畫法》如期上路紛爭的行政院政務委員林金德,非但未整合跨部會力量,反而是「提醒」內政部應務實面對《國土計畫法》可能延後上路的策略與配套。
此情形顯示出行政院內對「國土計畫」上路的意見分歧,並反應出推動國土計畫被視為是內政部單一部門的孤戰,而非行政團隊的整體共同戰略,同時可見行政團隊的決策主流,欠缺足夠地高度視野與堅強執行力,為國家思考重大政策並據以落實,包含不顧《國土計畫法》中所定的法定作業期程,更忽視落實「國土計畫」中最重要的跨部會整合工作,任由中央部會間的意見分歧,導致「國土計畫」上路應有的配套政策一再拖延,諸如《國土計畫法》相關子法的公告,與農業法規及相關政策的配套,遲至今日仍尚未完備。
這些事件顯示,雖內政部長劉世芳曾多次表態支持「國土計畫」如期上路,並親自發聲,但在面對跨部會整合失靈與黨內立委強烈反彈時,政策主導權明顯薄弱,反映內政部在體制內的孤立與影響力不足。而在面對「自家人都不挺」的困境下,由賴清德總統、卓榮泰院長領導的中央府院團隊,卻選擇隱身在種種衝突之後,默不吭聲,坐視在混亂局面中,任由立法院將各界為國土永續所做的多年努力付諸流水。因此,若要追究國土計畫之死的最後屠刀手,默不吭聲且毫無作為的中央府院團隊勢必得被記上這一筆。
本文為2025年5月16日 獨立評論@天下 投書:黃子芸/中央府院團隊無作為,被出賣的國土計畫(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