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長的挑戰:高雄怎麼轉?

您在這裡

文/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邱花妹
2020 年 08 月 07 日

您在這裡


高雄市長補選即將到來,新高雄市長需面臨高雄市如何轉型的問題。(高雄市選委會提供)

8月中即將上場的高雄市長補選,攸關工業大城如何轉型,掙脫環境生態污染之惡名,恐怕不是力推中央主導的橋頭科學園區,或者天外飛來一筆喊個蘭姆酒產業,就足以輕鬆面對。新市長應揚棄傳統的開發主義,以符合生態永續與社會正義轉型的新思維來樹立城市轉型的新典範。

首先,別再逃避既有工業發展的轉型難題。半個世紀以來,高雄的石化、鋼鐵與金屬、電力等產業已演進至設備老舊、污染積累、風險增升的發展階段,市民面對的是:工安意外頻傳,中油後勁高廠與台塑仁武廠等重大土水污染確認,後勁溪等河川遭污染,廢棄物處理成虞,空污壟罩城市,工業區鄰近社區有害空氣污染物與健康風險超標。環境與風險堆疊,高雄不僅亟需完善環境治理以保障居民健康與安全,更要透過工業轉型、從源頭收束污染以改造城市體質。

防新投資加重環境負荷

2014年高雄氣爆後,民間最關心的無疑是石化產業能否瘦身、石化污染可否大幅削減、城市地底能不能不再是盤根錯節的石化管線。儘管2015年後勁迎來中油五輕關廠,但是大社工業區2018年降乙編的政治承諾至今仍未實現;而小港沿海六里大林蒲等傳統聚落,先有馬政府想發展為石化專區,後有蔡政府宣示發展為新材料循環產業園區,2萬環境難民面臨遷村,進退維谷。確保工業土地取得合於社會公義;控制削減石化污染與風險、返還居民環境正義;引導石化產業以循環取代傳統的線性生產模式;並且在縮編轉型過程,依國際間「公正轉型」原則,落實對勞工工作轉換或補償的保障,是高雄不能不面對的艱鉅挑戰。

其次,避免新的投資讓高雄環境負荷重上加重。有候選人主打推動橋頭科學園區、打造南部科技走廊,吸引台商投資高雄、成為高階製造中心;也有候選人直言要為廠商解決「五缺」問題。若一昧配合資本開發,奉上土地、水資源、電力與便宜勞動力,恐怕重蹈既有產業發展對高雄帶來的各種副作用;以橋科為例,中央政府大筆一揮,耕耘10年的中崎有機農場恐怕又要為工業犧牲。新增投資人人愛,但代價不能再是健康與生態的受害。

我們期待新市長能夠成功設下一個經濟與環境雙贏的典範:重新設計橋科與有機農業共存,並促使科學園區與廠商負起環境與社會責任,在土地取得、水資源循環使用、毒化物管理、自產與承諾使用再生能源、減碳承諾、勞動條件等都做到最高標準,而非只是讓高雄再增加一塊中央政府支配的工業租借地。

再者,全球已進入氣候緊急狀態,每個國家、城市與社區,都應全力強化自身在面對極端氣候情境下的社會韌性。由於全球人口高度集中都市,且許多都市位於沿海地區,城市早已被視為採取氣候行動的關鍵場域。高雄市位於沿海地區,市區多處有淹水經驗、山區曾受莫拉克風災重創,絕不該無視氣候變遷加劇帶來的各種風險。

打造「韌性城市」,需要從交通、建築、食物與農業、能源等方面做出更大幅度的變革。比如從前朝延宕迄今的輕軌建設,應立即追趕進度以完善城市公共運輸;積極鼓勵透天厝、住宅大樓到工業區,進行建築節能與設置綠屋頂等。唯有認知到人類社會已進入氣候緊急狀態,國際經濟趨勢已逐漸走上與化石燃料脫鉤的路上,高雄的工業、能源、城市轉型,才有機會為市民帶來乾淨安全的生活、為年輕世代創造出尊嚴的綠色工作。

轉型不再依附工業發展

高雄人期待好生活,前提是城市轉型不再依附於以生態環境與人民健康為代價的工業發展模式。高雄人想要好薪情,投資別再總部、研發、設計等高薪工作留台北,較低薪的加工製造擺高雄。高雄需要多樣的綠色工作,當全球投資轉向綠色經濟,歐美各國大力提倡「綠色新政」以創造綠色工作、氣候工作,各國的中小企業、社會企業與合作社等更具民主與創新性質的經濟組織型態,正回應著年輕世代對就業多樣性、工作自主與創新的需求。

高雄的發展轉型是否能對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能否納入更多公民社會聲音,走出合於環境永續與社會公平的產業發展,在在是新市長的新挑戰。


本文為20200826蘋果日報論壇--新市長的挑戰:高雄怎麼轉?(邱花妹)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