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不應只有升格和升官,卻沒有改造

您在這裡

文/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李根政
2023 年 03 月 02 日

您在這裡

3月4日,環境部組改方案送立法院審查。二十年來,行政院組改為因應氣候變遷和流域治理大趨勢下,原本朝向水、土、林整合,加上環保署業務,整併為環境資源部的理想,在行政院最後的組改方案中,卻已完全破局。我們看到的環境部組改,只有升格和升官,卻看不見改造理想。

原先根據2012年的版本,在自然資源統合上有相關的規劃:

  • 水:經濟部水利署、自來水公司、流域管理委員會等整併入環資部,水利署兼管自來水公司,成立水資源管理會、淡水河等五大重要流域管委會等。
  • 土: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經濟部地調所,整併入環資部為水保及地礦署;內政部營建署下水道工程處,整併入環資部為下水道及污染防治局。
  • 林:農委會林務局整併入環資部,升格為森林及保育署;林試所、特有生物研究中心整併入環資部,升格更名為研究院;國家公園也併入,升格為署。

最後的組改方案,上述這些機構還是留在原部會,只有環保署升格為環境部。新設「氣候變遷署」以因應氣候變遷及溫室氣體減量工作,新設「資源循環署」負責改善事業廢棄物處理,新設「環境管理署」負責環境管理與執法。而既有毒物及化學物質局改為「化學物質管理署」,現行環境檢驗所及環境保護人員訓練所整併為「國家環境研究院」。

依照這樣的規劃,只看到了環保署原有的機構都升格、高階公務員升官,沒有看到任何改革氣象和理想,令人失望。

政治角力,造成方案改革力道有限

組改是很複雜的政治角力,交錯著各利害關係人的算計和考量。據筆者有限的觀察現象如下:

1.行政院組改,原本要將原本37部會整併至29個。但因遭裁併、調整業務的機關和公務員擔心影響自身權益,紛紛透過不同管道遊說,阻礙組改進程;反之,可以升格升官的機構也進行動員。只有極其少數的政務官和公務員真的在思考,什麼樣的組織架構最可以提高政府效能,因應氣候變遷及未來新局。

2.有部分立委則擔心,把水的業務從經濟部移撥,擔心未來的資源分配,或要一些建設,不像現在這麼方便,可以直接找水利署、河川局。本質上是對水利署業務納入「環境」保護機構的排斥,以及對於自然資源治理就是什麼都不能動的誤解。

3.此外,環資部如果按照2012年的版本,將成為天下第一大部,中間要整合和磨合的工程確實浩大,要擔此重任的首任部長也難尋。現實上,以目前環保署主事者所展現的格局和能力, 實在吃不下原本掌握的資源和人力是自己數十倍的機構,加上官位的安排和競爭,真的蠻困難的。

如今,我們面對環境資源部破局,只有環保署升格為環境部,也不是不行。只是,行政院總應該要給外界一個說法和安排,如何面對氣候變遷,五大河川的上中下游整合治理吧?這是執政黨對組織的歷史責任。

水土林一家的組改理想已蕩然無存

然而,根據行政院在蘇貞昌院長任內函送立法院的理由。此次「五部一會」的調整,係為避免組織大幅度拆合,造成適應期拉長問題,為當前共識度較高方案,在「變動最小化」前提下組織改造。綜觀二十年來,水土林一家的組改理想,蕩然無存,沒有因應氣候變遷所需要的組織設計,只剩下「變動最小化」的政治實務。

去年三月,看到龔明鑫主委出來召開淨零路徑記者會,終於讓氣候問題提昇到跨部會的行政院層級,有了一番新氣象。依照國發會所發布的2050淨零排放路徑,經濟部(能源、工業)、交通部(運輸)、內政部(住、商)才是達成淨零的主管部會,像地面光電的發展更涉及到跨部會的協調,很需要行政院層級的機構來主管和協調。

根據已通過的氣候變遷因應法,「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將要負責協調、分工或整合跨部會相關決策。然而,行政院永續會長期效能不彰,全憑行政院長個人喜惡而召開會議,且專業能力、資源與人力不足,無法有效統籌國家整體氣候政策及資源分配。如果最後還是只靠環境部下的氣候變遷署來做一些幕僚作業,何以成事?顯而易見的是,在環境部下增設氣候變遷署,其層級根本不足以因應2050淨零排放的國家目標。

保育機構應整合並提高層級

最後一點,筆者過去較為關注的組改項目是「整合保育機構並提高層級」。把國家公園放在內政部營建署是在大伐木時代與保育高度拉鋸下,權宜的安放。在林務局終止天然林的砍伐,並轉型為森林治理和最高保育機構之後,理應進行整合。試問96%的國家公園是在林務局管轄的國有林班地,為何管理機構要疊床架屋的?很可惜,林務局和國家公園已無法整合,只期待退輔會森保處可以併入林務局,最起碼終結國府威權統治所遺留下退伍軍人開發原始森林營利的歷史。

環境部組改方案在立法院審查的此刻,希望民間社會微弱的呼聲,還能引起立委們一點關注,好好思考,台灣需要什麼樣的環境部;面對氣候變遷,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組織改造?

分類: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