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氣候調適及災後回復能力——11/1為氣候而走 打造韌性台灣
您在這裡
您在這裡
1101為氣候而走 打造韌性台灣--強化台灣氣候調適及災後回復能力(李宇恩 攝)
今年11/10巴西將主辦為期2周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30次締約方會議(COP30),並選擇亞馬遜雨林所在的省份貝倫(Belem)為會場,意圖向全球強調自然為本解方、生物多樣性等議題,巴西COP30主席柯利亞更直言,「調適」(adaptation)是COP30最核心的主題,因為極端天氣事件在全球造成令人震驚的災情,更突顯出各國強化韌性、應對氣候變遷威脅的急迫性。
台灣10個關心氣候變遷的環境團體,60多個跨領域團體,包含勞工權益、生態保護、原住民族權益、青年兒少、社會福利等,共同舉辦11/1「為氣候而走——打造韌性台灣」遊行,號召關心氣候變遷的”百工百業””,一齊發聲支持氣候遊行,我們提出「建構永續與世代正義 」、「強化國家安全與自主」、「深化民主與多元文化」三大韌性主題12項訴求,建構台灣因應氣候變遷的調適能力跟回復力。我們嚴正呼籲,災後重建應融入氣候調適,真正實現「Build Back Better」,建立一個面對風險更有準備、更加團結的社會。
媽媽氣候行動聯盟邀集島國友邦青年、原住民團體、環境團體共同召開記者會,當極端天氣事件已逐漸成為台灣的日常,強降雨、超級颱風造成嚴重水災,高溫造成熱傷害,過往的防減災經驗必須重新檢視和評估,複合性災害的災後回復及重建,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協作機制、法規、預算投入,最重要的是建立與串接好的溝通平台。「氣候調適」要能夠降低氣候變遷衝擊,減輕對人類生存與自然環境的威脅,必須要具備三個面向:跨領域與層級的政策合作、技術與工程以自然為本、社會韌性與多元文化的在地行動,同時,災後重建應是邁向更具韌性的未來。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 趙家緯強調,賴總統在9月20日全社會韌性論壇致詞時,強調極端氣候事件引發的災害,與威權體制的軍事侵擾,並列為兩大挑戰。過去一年,雖見環境部成立「抗高溫調適對策聯盟」,建置抗高溫涼適地圖,勞動部也增加各類工作場所降溫設備的補助,22個地方政府也依據《氣候變遷因應法》提出調適執行方案。但目前台灣氣候調適政策仍見權責不清、缺乏實質目標以及預算不足等三大問題。
本次為氣候而走遊行中,我們提出「落實國土規劃與協作,建構公平綠能與氣候韌性」與「正視氣候變遷風險,強化因應衝擊的調適及回復能力」,便是要利用此時刻呼籲應強化調適政策。首要之務為中央政府明年度的新一期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研擬過程中,應反應全球調適目標制定的進展,訂定各領域具體調適目標,並編列充足預算。而在《財劃法》通過後,地方政府在氣候調適的角色更為吃重,明年底縣市長與議員選舉,候選人應將地方調適政策納入具體政見,共同提升國家韌性。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說明,台灣氣候調適三缺口:權責不清、目標不足、經費短缺,中央與地方須共建韌性台灣。(李宇恩 攝)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 黃靖庭說明,面對0403地震、丹娜絲颱風和七二八豪雨、9月馬太鞍堰塞湖等複合性災難,強降雨、土石流、大崩塌疊加,使應變更複雜,老百姓的生活空間與基礎設施同時嚴重毀損。黃靖庭要求,政府須整合降雨、溢淹潛勢、地質與公共設施的基礎資料,納入風險評估,將風險調適的規劃納入「國土計畫」中,落實土地利用的指引及管理,並透過公開而細緻的地方溝通,讓地方與社群了解自身所在區域的風險,進一步提升因應災害的能力。
黃靖庭表示,丹娜絲風災顯示了區域微電網的重要性,馬太鞍堰塞湖溢流事件則顯示,風險的溝通需要由下而上被完整理解。政府除了強化地方可自主運作的基礎設施,提升地方自助互助的能力外,從民眾、地方政府到中央政府間建立協作與資源整合機制,一起學習建立全島社會氣候韌性,是這座島嶼上每個人都需要面對、更要共同完成的課題。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黃靖庭表示,台灣從地震到豪雨,複合災害頻仍,政府應整合風險資料與地方協作,共建島嶼氣候韌性。(李宇恩 攝)
台灣原住民族社會工作學會理事 Yapit Tali 表示,老人家告訴我們,大地是我們的母親,我們依賴著這片土地而生,同樣的我們有責任跟義務照顧這片土地。氣候變遷改變我們的傳統生活經驗,下雨的時間延後、該下雪時不再下雪,老人家告訴我們如何觀察大自然的變化,過去可能50年才發生的災害,如今可能縮短年限,但這些傳統知識,也同樣告訴我們怎麼去因應和調適。Yapit Tali 表示,我們是居住在高山的民族,我們在每次降雨中觀察水的流動、道路的狀況,靠著族人自己的力量,嘗試找到解決方法。Yapit Tali 強調,我們在談的永續不只是經濟,更是我們生存的空間、生態倫理和社會空間。我們的傳統知識告訴我們怎麼生活、怎麼跟山林互動,所謂的氣候治理和生物多樣性,都是我們的傳統智慧。我們也結合當代的科技,跟自然有很好的對話、經驗的整合。Yapit Tali 呼籲,氣候治理和公正轉型時,都應該納入原住民的生活樣貌,恢復和土地的關係,落實真正的氣候正義。在土地治理、文化延續、自決參與都是公正轉型的一部分。
Yapit Tali痛心表示,在馬太鞍的後續復原中,部落「人」的角色消失了,過去部落的人用自己方式形成治理、維繫人與土地的關係,才可能把老人家、小孩照顧好,但在當代國家中這些只是一個非正式的關係。國家應該有更好的互動和溝通,把部落的聲音納入,遷村、中繼屋等問題都必須跟部落討論。建立韌性也不只是數據,要把部落的照護、部落的責任、土地和人的關係、在地知識和部落的參與都納入。
台灣原住民族社會工作學會理事 Yapit Tali 強調,氣候調適與災後重建,須恢復人與土地的連結,尊重原民知識與自決,讓氣候治理真正落實公正轉型是關鍵的課題。(為氣候而走 提供)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共同執行長 吳昀芳呼籲,極端氣候發生在我們生活周圍的頻率越來越高,減碳的腳步一直不夠快,這意味著我們將要面對更頻繁、更劇烈的氣候災害。吳昀芳表示,在這樣的現實下,大家應正視「調適」的重要性——因為那不只是關於如何因應災害,而是關於每個一個人,每一個孩子,在接下來的50年、60年、70年,如何一起活在這個變動的世界裡。
吳昀芳提醒,今年的COP30,其中一個談判重點就是《巴黎協定》下的全球調適目標(Global Goal on Adaptation, GGA),如果談判順利,會產出100個調適指標,例如:調適政策應該納入地方知識和原住民族的智慧、保護文化資產和文化實踐免於氣候風險,同時推動以自然為本的調適方式,讓生態系本身也能成為保護我們的力量。
吳昀芳指出,在聯合國的定義中,除了經濟上的損失與損害(loss and damage),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是非經濟性損失(Non-economic Losses),它包含了像生命、健康、文化遺產、地方知識、社會認同等等。吳昀芳重申,這個觀點很重要,以馬太鞍溪堰塞湖事件為例,如果復原的時候,我們只想到安置災民, 卻沒有納入當地族群與社區的文化空間與生活關係,那樣的「重建」其實是不完整的。真正的重建,應該要把氣候風險、土地利用、社會影響都納入考量,並讓地方居民能夠一起參與。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共同執行長吳昀芳說明,未來的50年、60年、70年,我們都活在極端氣候頻仍的世界裡,調適刻不容緩,重建須納地方文化與智慧,共創韌性未來是重要的學習課題。(李宇恩 攝)
吐瓦魯青年 Sharon Niuatui 認為,當被迫離開孕育自己的土地時,最困難的是如何一往如昔的為自己感到驕傲。小時候的生活很單純,整天在外玩耍、爬樹、在雨中奔跑與游泳,無憂無慮;那時候的天氣穩定、土地充滿生命力。但如今,弟弟在截然不同的世界中成長,因為天氣太熱、太濕或太危險,已無法像她一樣在外玩耍。當學校因暴雨淹水而停課,或海水太髒無法游泳時,她深刻體會到,氣候變遷不只是數據或圖表,而是童年的失落。
吐瓦魯政府正努力保護島嶼並協助人民有尊嚴地遷移,並與澳洲簽訂《Falepili 條約》,為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的吐瓦魯人開闢移居途徑,讓他們享有與澳洲公民相同的權利。然而,對許多吐瓦魯人而言,離開家園並不是選項,因為他們與土地和海洋緊密相連,離開就意味著失去身份與文化。Sharon 強調,沒有人願意成為異鄉的二等公民。她希望弟弟與未來世代能繼續生活在寧靜美麗的島嶼上,延續吐瓦魯獨特的文化與精神。她呼籲各國領袖應全力支持《化石燃料不擴散條約》,並推動再生能源發展。她說:「我們青年必須與領袖攜手合作,拯救世界。拯救世界,就是拯救吐瓦魯。」
吐瓦魯青年 Sharon Niuatui 表示,氣候變遷奪走童年與家園,嚴正呼籲全球支持《化石燃料不擴散條約》,推動再生能源發展,守護土地與文化。(李宇恩 攝)
媽媽氣候行動聯盟秘書長 黃品涵強調,基於吐瓦魯青年Sharon Niuatui的沉痛呼籲,以及Yapit Tali理事的迫切提醒,我們都體認到族群、文化和土地有深切的連結,政府面對災後重建,必須評估各種可行方案,不應貿然以「遷移」做為解方。我們不僅關注丹娜絲風災與七二八豪雨重建條例的後續執行,同時會審慎檢視立法院樺加沙風災重建條例的協商進程,此外,我們也呼籲行政院正視《災害防救法》與《氣候變遷因應法》的交互作用,務必透過各項法規和政策工具,促使各層級的政府都能強化氣候調適及災後回復能力,打造韌性台灣。
媽媽氣候行動聯盟秘書長黃品涵呼籲,基於吐瓦魯青年Sharon Niuatui的沉痛呼籲,以及Yapit Tali理事的迫切提醒:重建不該只談遷移,應以族群文化為本,打造氣候韌性台灣。(李宇恩 攝)
「為氣候而走 ── 打造韌性台灣」遊行資訊
- 時間:11 月 1 日(六)12:30 至 17:00,
- 集合地點:台北市政府東門廣場
- 遊行路線(總長2.14公里):起點市府東門廣場 —〉穿越松壽廣場公園—〉轉進香堤大道 —〉松壽路—〉松智路—〉信義路五段—〉市府路—〉松高路—〉松智路—〉終點市府東門廣場。
- 舞台特色:以101為視覺背景,採用回收材料、天然植物素材製作環境友善舞台
-
分為三大區域,主舞台區安排議題短講外,也有樂團及脫口秀表演;攤位區由各民間團體組成;親子區安排環境繪本共讀、小小光電工程師體驗遊戲。

1101「為氣候而走 打造韌性台灣」遊行路線圖(為氣候而走 提供)
遊行官方網站:https://neti.cc/ZmEK9Lo
FB:https://www.facebook.com/tw4climate/
IG:https://www.instagram.com/tw4climate/
「為氣候而走 ── 打造韌性台灣」三大韌性主題11大訴求
- 建構永續與世代正義韌性
- 強化非核減碳目標, 守護升溫不超過1.5°C的世界
- 落實國土規劃與協作,建構公平綠能與氣候韌性
- 善用生態專業與在地知識,共同保護、修復及經營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
- 履行兒少表意權,保障青年與未來世代的司法救濟及氣候決策參與權
- 落實污染者付費,促進產業低碳競爭力
- 強化國家安全與自主韌性
- 減少進口能源依賴,提升全民能源安全與自主
- 百工百業站出來,氣候調適護未來
- 正視氣候變遷風險,強化因應衝擊的調適及回復能力
- 深化民主與多元文化韌性
- 實現不遺落任何人的支持系統,捍衛地方為本與勞動尊嚴的公正轉型
- 打造最小衝突的能源路徑,深化綠能開發過程民主參與
- 從部落出發、捍衛土地主權,落實環境正義
- 拒絕戰爭加劇氣候危機,停止資助種族滅絕
遊行主辦團體|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地球公民基金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媽媽氣候行動聯盟、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綠色和平、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
遊行協辦團體|
荒野保護協會、環境正義基金會、環境法律人協會、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台灣河溪網協會、生態專業技術服務商業同業公會、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台灣千里步道協會、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台灣勞工陣線協會、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會、彩虹平權大平台、台灣人權促進會、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壯闊台灣聯盟、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海線一家親環保協會、五角拌Ngóo-kak、浪人食堂、無家可歸者聯盟、萬華大水溝二手屋、台南新芽、苑裡掀海風、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原住民族青年陣線、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台灣行動柴棺龜淨零棄成長推動協會、臺灣社會科學種子實踐協會、台灣巴勒斯坦自由連線、台灣環境保護聯盟、臺灣蜻蜓學會、為野生動物而走行動聯盟、台北市新活力自立生活協會、黑熊學院、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台大濁水溪社、台大大陸社、台灣原住民族青年公共參與協會、Fridays for Future Taiwan、Solutions for Our Climate(SFOC)、Protect Our Winters Taiwan、看守台灣協會、台灣樹人會、台灣公民自主發電行動聯盟、綠主張綠電合作社、RE-THINK 重新思考、全球綠人台灣之友會、TIWA台灣國際勞工協會、亞洲公民未來協會、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台灣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聯盟、台大氣候行動社、政大Green24永續社、捍衛全台學權行動、350 台灣、一切從小台灣 Everything Starts Small Taiwan Chapter、台灣永社、島港豐巢、竹塹社區大學(陸續增加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