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核除煤新經濟!德國邀台灣積極保護氣候

您在這裡

蔡卉荀/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
2017 年 04 月 14 日

您在這裡


圖片來源:德國在台協會簡報

去年12月21日臺德簽署《臺德能源轉型領域合作共同意向宣言》之後,今年4月12日環保署主辦「第一屆臺德環境對話論壇」,由署長開場,邀請德國聯邦國會議員霍恩女士(Ms. Bärbel Höhn)、德國在台協會施碧娜副處長(Ms. Sabrina Schmidt-Koschella)及五位德國專業人士,就節能減碳與再生能源、循環經濟、公眾參與三大議題,進行政策分享交流,期許台灣與德國持續合作,邁向氣候保護。

霍恩女士開場就表明,「氣候保護不是負擔,而是經濟機會」,德國發展再生能源及改善能源效率,創造出超過五十萬個工作機會,比發展核電、煤電還多。霍恩女士不認為廢核與解決氣候變遷相衝突,相反的,要有更大膽的監督排放機制與新的氣候政治機制,讓各部門降低碳排,並努力找到合適的核廢料儲存地點。

施碧娜副處長補充,德國提供各種激勵措施鼓勵公私部門參與能源轉型,現在德國人民都樂於投資能源轉型,大幅改變了德國經濟與社會生活。因此,投入能源轉型,絕對有助於提升國家整體經濟與生活品質。

因應能源創新與穩定需求,綠能與節能政策缺一不可
新加坡柏克萊研究教育聯盟執行長Prof. Eicke R. Weber強調「再生能源、儲能、電動車正處於爆炸性創新轉變,將在短時間內改寫人類的能源使用方式」。為了因應能源革命又兼顧電力穩定供應,到2050年前,德國能源轉型成本估計達5兆歐元,「這對德國來說是符合經濟法則的,因為如果什麼都不做,反而要付出40兆歐元代價」。

現在,德國電價已趨於穩定,多元的電力來源和電力供需預測及管理,使電網穩定性比法國還好,再生能源也為小城鎮帶來新經濟,人人都可以享受到再生能源的環境與經濟好處。

 擔任柏林能源機構執行長的Dr. Michael Geißler,分享柏林能源轉型的做法。以2050年達到氣候中和為目標,「每年翻修2%舊建築,提升再生能源比例,並與民間簽約,吸引更多投資在能源效率部門上」。目前柏林全市有超過七千個微小發電廠,除了屋頂太陽能板,也在住宅、醫院、消防隊的地下室建立微汽電共生系統,提供城市用電、供暖、冷氣使用。

不只是能源,資源循環也能創造新經濟
為了替未來保存更多資源,德國也積極降低材質與能源消費,降低廢棄物與碳排。社區服務企業協會副處長Mr. Fabian Schmitz-Grethlein強調「循環經濟不只是資源回收,更要看能源與資源的流動,有沒有漸進趨於封閉循環」。

德國聯邦政府提出兩階段計畫,目標2020年的資源使用效率是1994年的兩倍。霍恩女士分享,1995-2005年間擔任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環境與農業部長,成立了一個專門負責研究與規範資源效率的機構,針對不同產業訂出不同的資源效率計畫,例如鋼鐵業需每年減少使用125噸鋼材。同時也推動生態獲利計畫,吸引1900多家中小企業參與,每年省下350萬噸水資源、70萬度電,減少47萬噸廢棄物及27萬噸二氧化碳,讓企業省下7800萬歐元成本。


圖說:1990年德國推動家庭廢棄物零掩埋,將家庭垃圾依據不同類別,規劃不同的收集與處理方式。2005年後德國幾乎不再掩埋家庭廢棄物,資源回收與廢棄物發電加起來已近100%,排名歐盟第一。

德國今日能勇於迎向經濟與社會的大革命,人民由下而上的參與是關鍵。

德國聯邦國會議員兼環境委員會委員Mr. Klaus Mindrup提到,2012年德國再生能源發電達72,900MW,其中35%由私人擁有, 農人11%,企業14%,四大傳統電業只佔5%,其餘是綠能業者、銀行、其他公用事業擁有,「可以說能源就掌握在社會大眾手上」。人民透過合作社、出租屋頂等方式加入綠能產業,德國政府也透過躉購、綠電優先及嚴格的再生能源安全規範,並由聯邦與州立銀行支持投資貸款,建立安全穩定的再生能源投資環境,吸引更多人投資再生能源。

Mr. Fabian Schmitz-Grethlein進一步談到人民、企業、政府之間如何共同合作,成為氣候保障的強大經濟行為者。他指出,地方政府持有地方公共事業最大股份,市民則可以控制地方政府,公共事業公司則以其專業知識,協助提升城市的節水與能源效率、拓展再生能源與電動交通、設計智慧路燈及智慧家庭安全。「三者形成正向的民主循環」。

除了正規的監督管道,「市民也可以與公共事業公司合作,或貸款投資配電網與再生能源設備,或購買公營事業股份」,建構出高效率又民主的公共資源體系。德國政府正計畫在2020年成立500個區域型的能源效率網絡,讓在地公司、各行各業、甚至足球隊都能加入。

環境問題獨立機構研究助理Ms. Ann-Li Rodenwaldt 提醒,「公眾參與並沒有最佳方法,最重要必須把握三個原則:公平透明、一開始就參與、易懂且可輕易取得的資訊」,如此便可讓民眾與政府及產業界進行更高層次的辯論。在程序面上,她也提醒各部門的公眾參與必須有明確目標,且兼顧正式與非正式的公眾參與程序,才不會徒具形式。

在場台灣代表及與會者提到台灣能源轉型遇到的種種困境,霍恩女士回應「面對氣候變遷,我們沒有時間等待技術更成熟或價格更低廉」。比起德國在1990年全球再生能源剛起步的時候就投入,現在其實是台灣積極投入的好時機。政策目標不確定,反而會傷害人民與企業的投資信心,「等待沒有好理由」。

最後,德國與會代表都表達與台灣合作的強烈意願,期許台灣善用自己的天然條件,與德國一起廢核、減緩氣候變遷。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 發電+節能+循環經濟+公民參與,德國無懼廢核與除煤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