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側記】4/18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文/地球公民基金會志工 林書逸
2023 年 05 月 09 日

您在這裡


臺灣的林業界正處於承先啟後的時代,我們遇到首次造林的輪伐期,卻在急需技術的情況下,面對著林業界長期凋零所導致的產業斷層。而林業式微也讓山林工作者消失在民眾生活中。

虎山林業創立於2022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個名字正是講者的團隊想在林業凋零的臺灣,行走出自己一條路的雄壯宣示。他們在缺乏前鑑的環境下,一路摸石頭過河,沒那麼有邏輯,卻沒那麼意外,在林業實務現場打轉數年後成為新興的林業工作團隊。這場講座旨在建立民眾與林業工作者的橋樑,藉由講者分享心路歷程與林業現地工作者觀點下的林業現況。

開始的契機

回溯講者的學習歷程,成為林業現場的工作者的命運其來有自,大學就讀材料工程系,求學過程成先後參與「風中之星」團隊,進行自然建築與協力造屋的工作,後又參加「建築公社」的實習,實地協助搭建木建築。對於認知材料來龍去脈的渴望,講者是這麼說的:「不管是建築也好,生活用品也好,我都會想更了解這些產品的原物料的取得。」

木構造的勞動合作社,竹苗一帶,向進口正昌製材廠進口木材,擦過1990年時的天然林禁伐政策,正昌製材廠在林務局的輔導下,於2014年成立永泰林業生產合作社,然而缺少青年人回流與現任師傅漸漸年邁,缺工危機始終沒有解決,終於在2017年時,正昌的老闆終於向建築公社請求現場作業人力資源,講者從此接觸林業現場,半年內參與了新植樹木與羅山林道的伐木集材作業。

沒有實務經驗、沒有事前訓練,講者的林業生涯開始得跌跌撞撞,卻沒有澆熄講者的意志。

一步一腳印:從嘗試到虎山林業正式成立

講者朋友阿公在苗栗南庄種植一片台灣杉森林(Taiwania cryptomerioides),朋友們的年度聚會都會挑選在這片人工造林地裡,在2018年,一本「里山生活實踐術」引起了大家對里山生活的嘗試渴望,隨即就地取材,在阿公的林地裡嘗試起修枝、疏伐等人工林的撫育工作。

2018年,也林務局與宜蘭大學合作,在溪頭進行的伐木集材課程。他們找到大伐木時代的老師傅,同時介紹林務局由歐洲引進的塔式集材機與其他林業內容,這次的系統性訓練增進講者對於現代化林業的運作、工作安全相關知識與林業現場注意事項有更深的了解。

就這樣,已以工班形式運作多年,有了先前的經驗累積,終於在2022年成立虎山林業公司,除了繼續承攬永泰林業的現場工作,也承接其他林業作業相關案子,例如東眼山步道旁以景觀、安全為目標的疏伐。目前有5~7位工作夥伴,當中只有3位森林系夥伴。公司會進行許多內部訓練,並且邀請具備與林業實務相關的技術的各行的人員教授技術,例如攀樹師的架繩技術或是農改場職員的硬體設備保養操作。

在進行林業活動的同時,也關注學校的教育傳承,例如曾到竹東國中美術班進行木工與森林的教育,以及與永泰林業合作社「森林日計畫」,將實務技能操作設計成闖關活動,在執行大鹿林道伐採案時,還帶苗栗農工森林科學生進行林業工作觀摩。

臺灣林業產業面貌

林業現場作業

虎山林業現場作業以伐採與集材為主,而綜觀伐木作業的流程,可以切分為「伐、集、造、運」四個步驟:

  • 伐採:林地經營管理的後期階段,將立木伐倒準備集材。
  • 集材:把坡面上砍伐的倒木托至平台上,依照不同斷面大小和長度進行堆放。短程托運常以挖土機作為動力來源(山區常見、二手不貴、可以克服諸多地形),安裝絞盤,連接鋼索後,便可在林地中托運木材。但若拖行距離需求長(> 100公尺),且地上障礙物多,架線集材是更佳的選擇,只要能在林地中架設捲樑機、集材機作為動力來源,藉由鋼索的延伸,鋼索可及之處便是集材的範圍,然而架設時間長,沒有移動能力也是大範圍集材的代價。
  • 造材:因臺灣山地地形陡峭、原地造材困難,通常會先將伐採後的木材集材後來進行造材,意即將砍伐下來的木材鋸切、修剪成特定的長度。

  • 運送:將造材完畢的木材運送下山。

國產材推廣

講者認為林業的發展在社會上有一定的意義,從部落社區的生活情感聯繫,到林業合作社的商業行為的良性合作,不僅能增加林業參與者的工作機會,也能增進民眾對於木材使用的認識甚至是對環境的理解。而在社會責任的層面,近期越發重要的森林碳吸存功能,也是潛在的推廣國產材因素。

林業公司的困與改善的方向

雖然致力於林業發展,但仍然有許多尚待克服的難題。例如:林農獲得的林地規模小、成本高,但工班的集材機具運費成本高昂、木材市場價格低、獲益間隔過長、人員培訓內容繁複;在嘗試新形態的轉型過程當中,因為由工班漸漸轉換為林業公司自行接案,還須學習行銷方法、建立社會網絡,否則無法有穩定客源及接案機會。 
講者也提及,政府及學術端者可以協助建置林業相關的資料庫、中大型機具的租借平台、林業的技術研發、機具與軟體等後勤產業鍊等。
另外,也期待未來有更多人願意投入里山生活之實踐(林業提供人際上、生活上與經濟上的支持)、森林多元經營的腦力激盪、闊葉樹種木材之產業鍊開發與技術克服。

會後的Q&A:

Q:臺灣的伐木法規有需要調整的地方嗎?
A: 第一時間聯想到的話,一些行政流程需要考率比例原則,否則完成程序過程耗費的時間與人力成本會消耗掉木材生產所得之獲利。

Q:在伐木過程中有遇到有人以護樹為由產生質疑嗎?
A: 在虎山林業接案的林地規模沒有這麼大,頂多會在現場遇到登山客,加上虎山林業不是進行伐木決策的單位,因此遇到的抗議不會如新聞中如此龐大。

Q:講者的學習歷程與現在決定走上林業道路的決定間,有什麼關聯嗎?
A: 講者是材料工程系畢業,對木建築也有自己的興趣。至於家人部分,在大學時期時已與家人有持續的溝通與互解,並且從身為現場技術人員到能夠自己決定工作環境的過程,也能藉由合理的行動來說服家人。

Q:從事林業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A:工作來源的穩定性是個最大的挑戰,並且臺灣在機具上的管道疏通上尚未完全,爬梳相關資料並做出選擇事件曠日費時的事情。

Q:不同所有權的林地的造林計畫,有沒有觀察到不同的地方?
A:伐採工班之後,還會有造林工班進場進行造林,目前的施作方式仍然還是以傳統上密集勞力的方式進行,包含自行揹苗上林地與造林後的數年內也得一年除二至三次草。講者觀察現場的造林則以台灣杉為主(臺灣杉同時也是林務局推廣樹木的物種之一),而林農有時有會種植福州杉以滿足後端需求,例如古蹟修復。又或者部分林農也會種植輪伐期較短的楓香或杜英,後端可被用來製作椴木香菇的材料,這些種植闊葉樹的林地通長會在低海拔的林地。

Q:不同所有權的林地的造林計畫,有沒有觀察到不同的地方?
A:伐採工班之後,還會有造林工班進場進行造林,目前的施作方式仍然還是以傳統上密集勞力的方式進行,包含自行揹苗上林地與造林後的數年內也得一年除二至三次草。講者觀察現場的造林則以台灣杉為主(臺灣杉同時也是林務局推廣樹木的物種之一),而林農有時有會種植福州杉以滿足後端需求,例如古蹟修復。又或者部分林農也會種植輪伐期較短的楓香或杜英,後端可被用來製作椴木香菇的材料,這些種植闊葉樹的林地通長會在低海拔的林地。

Q:除了塊狀疏伐外,有沒有其他疏伐方式,以及如何選木與避開疏伐以外的樹木?
A:塊狀疏伐有一點像是小皆伐,除此之外,如大鹿林道的現場是進行行列疏伐,又或者可能會以特定原因選擇樹木進行伐除(例如:影響留存木生長、樹木本身已有損傷),這些都是講者目前有經驗過的。
至於搬材溝、簡易型手拉吊車或其他輔助設備,如果樹木太重,可能要用鋼索、滑輪設備進行木材轉向。

Q:對於ESG、碳權認證的期待是什麼?
A:對於工作者來說可能是新的工作機會,但ESG與碳匯認證的機制與林業之間仍然有需要磨合的部分(例如行政上的細節),解決之後才能比較順利在市場上運作,但是目前還沒有因ESG和碳權認證的部分而有工作機會。

Q:對於想投入林業工作的年輕人有何建議?以及虎山林業在林業上想要扮演怎樣的角色?
A:大伐木時代後的天然林禁伐意識下,技術人員、工具、後勤產業鍊的斷層讓林業現況處於要把舊有資源重建,又有創造出自由嘗試機會的轉捩點,而小團隊也不會因既有的林業大型公司使生存空間受到擠壓。而目前虎山林業的方向,則是在公司續存的條件下朝向森林經營的目標前進,包含掌握林道開設的技術,或是引進不同樹種的嘗試。

附錄:鍵盤了解台灣伐採現況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