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茄萣黑琵餅:期盼傳承與創新

余嘉榮/透南風工作室、黃瑋隆/地球公民基金會專員
2017 年 07 月 25 日

您在這裡

黑琵白香餅(余嘉榮攝)

貪嘴的饕客一定都知道,在鄉鎮大廟旁的巷弄裡,通常定藏有以文化底蘊為基礎、因師傅手法不同為創新的在地美食。有時可能是一碗香噴噴的切仔麵或是米糕加四神湯,有時可能是遇見一盤甜蜜蜜的廟口挫冰或是冰涼的青草茶。通常這些美食很奇妙,它們只用簡單的料理方式卻可以幻化出豐富多元的口感。

來自高雄茄萣的傳統點心白香餅就是具有這種文化特質的糕點。在地方大廟金鑾宮的巷弄裡,如今還藏有幾家製作白香餅的店鋪,這白香餅大約青少年的手掌大小,以麥芽糖與麵粉揉形煎烤而成,口感酥軟,甜而不膩。因應不同的食用方式,它具有兩種不同的樣貌,一種是扁平的圓形,就像是薄一點的太陽餅,適合用來當小點心、小茶點食用;另外一種樣式就像是安平的碰餅,圓圓鼓鼓的,據說是早期給作月子的婦人食用的小點心,當地人會把圓鼓鼓的白香餅挖個小洞,打入一顆新鮮雞蛋,然後用麻油乾煎或油炸,作為女性產後的補品。

白香餅因為不易腐壞又容易攜帶,也是茄萣討海人出海捕魚習慣攜帶的點心。金玉珍餅舖是在金鑾宮旁開了50多年的一家老餅舖,第一代老闆顏金財先生告訴我:除了作為常民生活的小點心之外,在以前茄萣的傳統裡,如果鄰里之間有老人家生病了,通常親朋好友要去探病時,也會帶上一些白香餅,因為鬆軟的白香餅剝碎了放到牛奶裡,可以讓牙齒不好的老人補充體力。

沒想到這樣小小的一片白香餅裡面蘊含著的盡是最質樸的人情溫暖。可惜隨著時代進步,現在的人對於這樣風味簡單的點心不再充滿興趣,銷路也不若以往,甚至餅店的第二代也不願再去傳承這樣的傳統產業。

在茄萣同對面臨著生存隱憂問題的除了這樣的老餅店之外,還有距離金鑾宮不遠的茄萣濕地,因為道路開發的問題,這塊近2年開始有黑面琵鷺前來棲息覓食的濕地也面臨了開發而毀滅的命運。地球公民基金會在關心濕地存廢之餘突發奇想,將白香餅這個傳統產業結合了生態議題,說服餅舖的老闆將原本白香餅的"金"字標誌改換成黑面琵鷺的頭像圖騰,讓傳統的白香餅轉換成以「黑琵餅」的形像重新出發。

雖然這只是個嘗試性的小小的創新作法,然而我們強烈希望藉由濕地的市集活動、藉由網路力量及你我的支持,讓充滿樸質情感的「黑琵餅」得以被看見。我感覺這其實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因為您的看見與支持,這傳統行業的市場因此會得以拓展,看得見前景,就不會有斷層的問題。當然也會因為您的支持,得以有更多的人願意來關心台灣生態所面臨的諸多威脅。期盼您找個時間來趟小鎮旅行,穿梭巷弄間尋找這美味與情感兼具的「黑琵餅」!當然也期盼您我共同來關心黑面琵鷺的生態,關助茄萣濕地的願景。

【茄萣黑琵小知識】黃瑋隆(地球公民基金會專員)

冬天,路過台17線,總會有一排大砲相機和望遠鏡,在拍什麼呢?答案是黑面琵鷺。黑琵和眾多冬候鳥一樣,秋冬之際會來溫暖的台灣避冬,西南沿海的鹽田濕地便提供他們很好的覓食、棲息環境。七股和四草有他們的加持,開始發展賞鳥的生態旅遊,甚至友善黑琵的魚塭養殖,生產黑琵牌虱目魚罐頭,為當地帶來豐碩的觀光收入。

然而,黑琵在90年代幾乎瀕臨絕種,因棲地破壞等因素只剩288隻。因此台灣政府開始投入黑面琵鷺保育工作,近年族群量逐漸穩定為3200隻,並外溢到茄萣、永安等濕地。茄萣濕地的結構,讓其成為「全世界最接近黑琵」的地方,用肉眼就可以看到,也吸引眾多觀光客到茄萣。如果你想深度認識黑琵,不訪趁冬天來茄萣一趟,也帶包伴手禮「黑琵餅」吧!
茄萣濕地的黑面琵鷺(黃瑋隆攝)

議題分類: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