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台泥閃過環評,全靠經濟部撐腰?礦業改革的空頭支票

您在這裡

文/潘正正(地球公民基金會顧問)、黃靖庭(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
2019 年 06 月 11 日

您在這裡

圖片為由南向北瞭望花蓮秀林勇士山頭的台泥金昌礦場,感謝鳥的觀點BIRDGRAPHIC 授權提供
 
5月下旬,台北高等行政法院106年訴字第685號的「台泥金昌石礦案」宣判結果出爐:被告行政院敗訴,原告在地居民與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地球公民基金會兩公民團體勝訴。判決並撤銷了行政院於106年3月所做出的,金昌石礦免做「環境現況差異分析與對策檢討報告」(簡稱環現差)的訴願決定。

這個判決意味著:作為訴訟參加人的台泥金昌石礦,不再受行政院訴願決定的庇蔭,而應遵循環保署105年12月的行政處分,依《環境影響評估法》(簡稱環評法)第16-1條,提出「環現差」,並經環評委員會審查通過後,方可動工。
 

看見台灣被削掉半面的勇士山頭

 
「台泥金昌石礦」大家聽起來或許陌生,但它正是齊柏林導演紀錄片《看見台灣》裡,台灣水泥公司名下的寶來石礦、合盛原石礦。它削掉花蓮縣秀林鄉勇士山稜線面海一側150公頃山頭後,另外還要再以金昌石礦之名,申請開採背海側的104公頃土地、徹底剷平勇士山。
 

金昌礦場近照,鍾一好提供

環評或許大家都聽過,但簡稱「環現差」的環境現況差異分析又是什麼呢?如大家所知,環評制度是為了減輕開發行為對環境帶來不良影響的預防機制,因此除了最基本的「無環評、無開發」以外,還需要:1.在開發行為實施前,調查當地環境現況;2.依調查之環境現況,分析、評估開發行為對當地環境的影響程度,提出有效的環境管理計畫。以上兩者兼顧,才有意義。

因此,即便是已經通過環評的個案,一旦環境現況因時空變化可能出現巨大差異,或開發內容有所變更,即應分別循第16-1條的「環現差」程序,因應現況差異,調整開發內容或保護對策;或循第16條授權細則所規範的「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簡稱環差),變更審查程序,確認現在的開發計畫不會加重環境衝擊。

台泥金昌涉及的爭議,則在於規避「環現差」的要求:「開發單位於通過環境影響說明書或評估書審查,並取得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發之開發許可後,逾3年始實施開發行為時,應提出環境現況差異分析及對策檢討報告,送主管機關審查。主管機關未完成審查前,不得實施開發行為。」
 

台泥逃避環境評估,居然還由經濟部背書?

 
故事回到105年8月,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地球公民基金會發現,台泥金昌的申請礦業用地案,是在97年2月通過環評,98年4月時取得經濟部核發的「礦業用地核定」開發許可。然而後續卻因為花蓮縣的八不政策,遲至105年,才取得花蓮縣府的水保許可。

98年4月至105年8月,中間經過7年,早已超過《環評法》第16-1條所定的3年門檻。因此,公民團體緊急在8月底向環保署提出要求,金昌石礦應依法進行「環現差」審查,未通過前不得開工。

此時,我們碰到的是經濟部連番阻撓,企圖扭曲水保許可說明、延後台泥取得許可的時間點不過環保署105年12月仍正式發文,要求金昌石礦做「環現差」,審查完竣前不得動工。

台泥為此向行政院提起訴願,而經濟部在訴願期間居然再出招,為台泥金昌「換發礦場登記證」,並再次主張,這才是經濟部發給台泥金昌的開發許可──既然你說上一張許可距離已經超過3年,那現場再發一張就沒問題啦!最後,行政院不但為經濟部的亂發許可大方買單,更厚顏宣稱登記證換發後「程序已予補正周全」,並以環保署未尊重同級行政機關的經濟部、未努力進行跨部會協調程序為由,撤銷環保署的處分。


財團自稱綠色、環保,卻連遵循法規都做不到?


還好,這次台北高等行政法院的判決明確指出:不論台泥金昌石礦取得開發許可後,到底為什麼拖了這麼久才正式動工,106年實施開發的時間距離最初取得開發許可的時間點,都已經超過環評法所明定的3年期間。且當地在100年通過蘇花改工程、101年蘇拉颱風土石流帶來環境重創,環境確實已產生重大變化,原本環評所預測的環境影響及補救預防措施現在都已有落差,依《環評法》立法意旨,應當進行「環境現況差異分析」。

判決也指出,經濟部98年4月發給台泥金昌的礦業用地核定函,即是《環評法》第16-1條所稱的開發許可,環保署所做處分並無違誤。而行政院所採認、經濟部三度為台泥「量身訂做」的開發許可認定則違背法律規定,與立法意旨不符,故「委不足採」。

不出所料,台泥在判決書送達後大動作發表聲明,表示此判決對金昌石礦與和平水泥廠「影響甚鉅」,將上訴到底。或許也正因為影響「獲利甚鉅」,一向自詡為國內水泥業模範生、最近更卯足勁進行環保公關布局的台泥,卻不惜在新聞稿中捏造判決書內容,宣稱該判決錯認台泥無故延宕開發,要求台泥儘早「違法開發」。

財團為利之所趨,在所宣稱的綠色、環保品牌形象下,大力動用政商關係,規避其實根本不可能否決開發、只能要求改善的「環現差」,也許並不讓人意外。金昌石礦案真正令人痛心的,是背後所凸顯的這件事:行政院作為最高行政機關、經濟部作為礦業開發主管機關,卻在明知有巨大環境風險的情況下,仍不管法律、不顧法治,帶頭為特定對象鑽漏洞、架空下屬機關或其他機關的法規制度。

金昌石礦案在齊導工作團隊殉難兩周年前夕、在礦業法修法於立法院遭遇重重阻礙,極可能胎死腹中的這個時候,得到一個階段性的成果。雖然台泥擺明不會檢討停工,雖然來不及救回勇士山,但或許是給政府跟全民的深沉提醒:政府兩年前對齊導,對全民大聲承諾的國土與礦業改革,到底走到了哪裡?

(本文為2019/06/11獨立評論@天下投書:台泥閃過環評,全靠經濟部撐腰?礦業改革的空頭支票
分類: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