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12項關鍵戰略社會溝通會議--能源系統去碳化

您在這裡

地球公民針對淨零轉型12項關鍵戰略之建議
2022 年 12 月 18 日

您在這裡

地球公民出席參與2022/12/17召開的「能源系統去碳化」關鍵戰略社會溝通會議。 (圖/ 環保署氣候公民對話平台

2022年3月,行政院公布了「2050淨零排放路徑與策略」,宣布邁向2050的四大轉型策略以及兩大治理基礎,也同時提出要達成淨零的十二項關鍵戰略,到2030年間將挹注約9000億的預算。長期關注減碳及淨零的地球公民,全面出席十二項關鍵戰略的「社會溝通會議」中參與討論,並提出民間團體的政策意見。關於地球公民為何強調淨零轉型社會溝通的重要性,以及其他關鍵戰略場次之意見,請參考:淨零轉型為什麼需要社會溝通?

2022/12/17召開的「能源系統去碳化」社會溝通會議,共包含風電/光電、氫能、前瞻能源、電力系統與儲能,共四項關鍵戰略。地球公民在會議中提出之政策建議如下:

針對四個戰略的整體建議

一、應提供非電力部門的碳排資訊及減碳規劃

本場次雖稱為「能源系統去碳化」,卻沒能看到經濟部提出能源系統的非電力部門相關資料。目前非電力部門的能源使用仍占四成的碳排放,仍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部分,未來雖然會隨著電力化程度提高而降低會降低,但仍應將整體能源供需推估提出來供公眾理解與討論。

二、規劃與估算方式、社會溝通及預算應明確

目前政府提出的2050電力供需的推估,在供給面上是否有將環境承載上限納入評估?在需求面,是否有包含鋼鐵、石化等產業之可能總量管制措施?或是無管制措施下的推估?我們認為政府應說明評估依據。若根本沒有進行評估,則應說明後續會如何進行、會用什麼機制跟社會探討。

地球公民認為,情境試算模型的關鍵參數假設(例如經濟成長率、能源密集度改善率),及該情境下的哪些人會受到什麼影響,或要付出哪些成本代價(例如土地、金錢、就業與生活型態的轉變等等),政府都應具體提出說明,以利公共討論。政府也應考慮提供更多種情境方案、因應策略,同樣分析其成本代價與空間想像,以利社會在數據與事實資料的基礎上進行討論。這些情境方案應包括:戰爭、極端氣候的乾旱及強降雨、土石流、海面上升、能源科技技術或產業減碳技術未如期成熟等。 同時,政府更應清楚說明能源系統去碳化的預算有多少、如何分配,以及未來長期的社會溝通與滾動檢討的機制如何規劃。

三、空間規畫思考應更全面、加強橫向溝通

除了風電、光電、地熱、海洋能、氫氣等再生能源以外,包括儲能、碳匯及碳封存都會需要使用土地資源。淨零及永續未來下,包括台灣的農漁業、森林碳匯、產業也都需要土地,在地狹人稠的台灣勢必產生競合。請問政府會透過什麼機制來協調各部門的空間需求?以及是否會提出具有空間規畫藍圖的政策?

政府目前現有的空間規劃,泰半以光電做為空間需求考量,但未來離岸風電與海洋能在海域上的競合,更多地熱基地與碳封存之間的空間,都需要整體的能源部門空間規劃,而非以單一系統(如:光電)做思考。

而在能源部門,雖然多是中央政府與電力系統的討論,但地方政府在空間規劃、光電土地取得、地方建設核准都有角色,建議在系統端要與地方政府做更多連結。

四、應清楚說明燃氣的未來規劃

依照政府的預估,2050年我國的燃氣的比例將高達20~27%。請問這些燃氣發電,在常態使用及因應電力調度使用各占多少比例?以及在此情境下,台灣需要多少燃氣電廠?又,若CCUS技術未臻理想,如何因應?政府應清楚說明。

同時,為了確保供電穩定,又避免不必要的投資,應評估發電設備的適足率(adequacy),說明國內燃氣電廠在不同轉型階段的增建或除役的必要性,以及轉為調度輔助的規劃。

「風電/光電」關鍵戰略

一、光電發展應加強社會溝通、建立對話機制

誠如簡報所言,「太陽光電是擴散最快、最易深入民間」的能源,因此其規劃、選址、施工、營運過程,都與人民息息相關,但目前的發展對策卻隻字未提如何進行社會溝通、如何讓光電融入社區、符合社區發展願景。提出三點建議:

  1. 先從既有爭議進行損害控管,修復社會對光電的信心。可以從建立光電設置規範開始,避免粗製濫造的光電設計與不當的施工過程,影響社區生活與社會對光電的觀感。
  2. 在光電爆量的地區,應進行全區調查,與社區民眾一起釐清光電的影響,減少恐懼或謠言,進而找到區域光電的管理辦法。
  3. 從地方永續願景出發,與地方民眾一起討論光電在社區發展藍圖中的定位,進而提出因地制宜的社區能源計畫。目前內政部與縣市政府正在試點推動的「鄉村地區整體規劃」或許是其中一個將綠能融入地方規劃的機會。

光電已累積許多成功與失敗的實務經驗,也率其他再生能源之先建立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建議經濟部檢討這些經驗,提出改進策略,並研議應用於其他類型的光電或再生能源的評估、設置與社會溝通上,例如海面光電、地熱。

二、光電目標應更具企圖心、提升屋頂光電佔比

太陽光電在目前政府規劃的2050年發電占比為14.8%。考慮到太陽光電為主要再生能源形式中最具去中心化性質者,又考慮我國特殊之國際政治處境,同時確保緊急時期之能源安全與國家安全,建議政府將現行的太陽光電目標40GW-80GW,明確設定為80GW甚至更高,並在累積實務經驗與建立再生能源良好的環境與社會評估之基礎上,滾動地往更高的目標邁進。

而根據工研院的研究,全台屋頂光電有13~26GW潛力,且屋頂光電能提高戰爭期間國家能源安全,建議經濟部偕同內政部、縣市政府與民間社會,提出更積極的推動目標與策略。

三、具體目標應說明

風光與前瞻能源於2023-2030年間的預定工作內容,絕大多數未說明具體目標,是否會於文本報告中提出?

「前瞻能源」關鍵戰略

針對地熱與海洋能等新興的前瞻能源,我們認為會有許多不確定因子但仍應嘗試,所以在開發時、發電時都應該有即時完整的監測資訊,並公開相關資料以爭取民眾信任,勿重蹈風光發電所造成因資訊落差而產生之不信任。

地球公民認為,目前政府規劃的前瞻能源,應做好下列配套措施:

  1. 前瞻能源相關法規的配套,應有羅列清單與進程公開。
  2. 海洋能2050發電占比達6.07%,固然令人期待,但由於相關技術尙在開發中,恐無法以如此樂觀之情境推估。
  3. 生質能與廢棄物能的目標與策略應分別擬訂。
  4. 地熱目前潛力區都在國家公園及原住民傳統領域內,無論是要修法或是讓原住民地區可接收這樣的發展,都需要大量的社會溝通。現有簡報14頁有的範圍,比較是在法規面、與制度面做調整或鼓勵公部門帶頭探勘,但執行面上要做更多溝通。尤其從現有清水、金崙的發電狀態到未來深層地熱的開發,對於開發時地下狀態的變化、發電機組與水蒸氣逸散、回注水造成的影響,都應詳實監測。
  5. 地熱需要好的探勘,但因為探勘成本高,政府或國營企業應更積極評估投入首批資源帶頭做起的可能性。
  6. 小水力沒有在簡報中,但確實現有的定義是從裝置容量來討論什麼叫小水力,卻沒有針對開發樣態做討論,譬如自然河川跟現有已做堤壩的溪流,若仍是以裝置量做討論,就會有現存之爭議,需要重新討論小水力之定義,再來談整體所戰之發電量。

「電力系統與儲能」關鍵戰略

針對未來電力系統及儲能的整體發展,地球公民期待政府應清楚說明並回應下列關鍵問題:

  1. 布建電網系統所需的土地為多少?是否會納入能源部門的國土空間規劃中一併考量?
  2. 提升傳統電廠反應速度,目前僅規劃燃氣電廠,但如林口燃煤電廠目前也將是電力供應系統中的到2035年前的主力,是否也有提升反應的計畫?
  3. 核電廠除役後,釋出的電網如何應用?
  4. 如何因應極端天氣的影響?戰爭對電網脆弱度的影響?
  5. 需量反應除了對大戶外,對於一般住商用戶,是否有更多誘因?如時間電價的落差,如何調整到能對用電行為改變,需要魄力與決心來承擔。
  6. 提升電力品質與電價的關係,政府如何規劃加強社會溝通?

針對未來發電設備分散化、需量反應及儲能技術的指數型成長趨勢,維持穩定供電不只是台電的責任,也要納入發電業、電力零售業、儲能設備的產銷者、資源整合者、用電端。地球公民建議建議政府檢視未來的電力市場需求,區分每度電價值、容量價值、根據供需變化而適時調整的彈性價值,建立更多元的電力市場價格機制。

「氫能」關鍵戰略

針對未來的氫能發展,目前政府的規劃仍在初期階段,也仍未看到包括氫氣來源的規劃等關鍵資訊。我們建議政府應思考:

  1. 氫發電之氫來源,為國內自產綠氫(如發電高於負載時之自產),或國外進口之氫,請報告釐清。
  2. 氫能整體相關法規的配套,應有羅列清單與進程公開,更應該要有國家整體的氫能使用藍圖,才好做討論。
  3. 在氫氣的運用上,對於運具電動化範圍內也有討論,所以氫氣的安全規範、氫氣車的壓力規範等,都需要更多規劃與制定。

※「能源系統去碳化」關鍵戰略社會溝通會議之會議錄影及會議簡報,請上:行政院環保署-氣候公民對話平台—上半場下半場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