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停電與核能神話:西班牙經驗給台灣的能源抉擇啟示
您在這裡
您在這裡
瓦倫西亞理工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大衛・黎波(照片來源: Unión Española Fotovoltaica (UNEF))
四月底,伊比利半島陷入罕見的全面大停電——西班牙與葡萄牙同時陷入黑暗。停電原因一度眾說紛紜,從再生能源比例過高到網路攻擊,各種揣測滿天飛。官方調查結果尚未公布之前,關於能源政策的討論與誤解也持續蔓延。在調查公布後,先前各方揣測造成的效果仍在公民社會的討論中延續,許多人因此對再生能源產生了「不穩定」的刻板印象。
一週之後,8/23台灣即將迎來第三次全國核電公投。這場距離遙遠卻意義相近的停電事件,正好提供了我們一次思考能源未來的契機。本篇專訪西班牙瓦倫西亞理工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大衛・黎波(David Ribó),帶讀者走進停電現場背後的真相,並在公投前夕,重新審視我們該如何理解、選擇與規劃能源。
大衛・黎波(David Ribó)是瓦倫西亞理工大學電機工程系的教授,其研究重點是電力領域公共政策與法規的分析。近期他也在《國家報》發表投書,探討西班牙與台灣共同面臨的核電議題。
爭點1:西班牙大停電是因為再生能源比例太高?
在西班牙大停電發生後,不少輿論將矛頭指向再生能源,認為停電的發生是太陽能造成了電網過載。然而,黎波教授明確指出:「那次停電無論如何都不是再生能源造成的。」最直觀的證據是——「事實上,直到今天,在停電之後的許多天與許多時段中,我們的再生能源的發電量都比停電前更多。」
後續由西班牙能源部與歐洲輸電系統營運商協會(ENTSO-E)等機構的多項研究,大量數據都證實這是電壓問題,而非再生能源的「頻率不穩定」。真正的關鍵在於當時法規不允許再生能源機組提供動態電壓控制,導致它們無法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如果當時能允許再生能源參與電壓控制,我們或許根本不會遇到大停電。」黎波教授說。
事實上,當時負責電壓控制的同步發電機——燃氣電廠與核能電廠——才是在這場事故中失職的單位。這些長期被視為「超級可靠、絕對不會出錯」的電廠,在最需要它們的時候並沒有履行責任,卻依然持續收取維持費用。
黎波教授強調,電力系統的設計原本就是為了確保當單一電廠故障時,系統依然能穩定運作,「這是一般電力系統的設計原則。」退一萬步說,就算是再生能源出現狀況,系統也應該能夠承受並維持供電。而在這次事件中,問題不在於再生能源的能力,而是制度設計與傳統電廠的失靈——也是西班牙目前正著手修正的方向。
2025 年伊比利半島停電期間,乘客在馬德里克拉拉坎波阿莫爾車站候車。(照片來源: Wikimedia Commons/ NoonIcarus)
爭點2:再生能源不穩定,會讓電網超載?
有評論將再生能源比作「情緒不穩定的同事」,暗示它會造成電網負擔甚至超載。對此,黎波教授並不同意,他認為更準確的形容是「變化多端的同事」——再生能源的特性是依賴自然條件:有太陽時就有太陽能,有風時就有風電。這種隨時間變化的特質,不等於不穩定,而是需要透過電力系統的設計加以管理。
黎波教授指出「它們的價值在於能提供既便宜又乾淨的能源,」因此建構一個能承載大量再生能源的系統是值得的投資,只要搭配其他技術,例如電池儲能與水力發電,就能協助電力系統運作,平衡電力供需。
當再生能源比例升高時,並不會帶來系統風險,「只需要(搭配)燒少一點天然氣、少燒一點煤,或是少用一點水力發電」,就能降低整體成本與碳排,「這對整個系統是有利的。」
他並不認同以「情緒不穩定同事」比喻能源系統,「如果硬要用同事來比喻,再生能源是那種在場時會大力幫你、替你分擔工作的人;而當它不在時,你就需要稍微多花一點力氣,讓整個團隊維持正常運作。」
成排連結的高壓電塔,將核三廠運轉發出的電力往北邊送去。(李若慈拍攝)
爭點3:「以核養綠」真能帶來穩定且環保的能源轉型?
「以核養綠」的說法常被用來形容核能作為低碳能源的優勢,但黎波教授提醒,我們必須更全面地審視核能帶來的環境與安全風險。核能的發電過程雖然不直接排放二氧化碳,但鈾燃料的採掘、處理及放射性廢棄物的長期管理,對環境造成的負擔不可忽視,且這些問題往往延續數十年甚至數百年。
成本層面上,目前再生能源的投資效益遠優於核能。黎波教授指出,「同樣的資金投入再生能源,能實現更環保的目標。」因為再生能源安裝完成後,就能持續發電,無需額外的燃料採購支出,與需持續採購鈾燃料的核電相比,具有明顯優勢。
依據華爾街投資銀行Lazard發行的《2024年均化能源成本(LCOE)報告》中的發電成本結構數據顯示,再生能源完全不需燃料成本,其支出主要集中在前期建置。一旦建設完成,後續僅需少量固定維運費用(地熱則另有部分變動維運成本)。
此外,核能在能源安全上的穩定形象也面臨挑戰。以法國為例,核電廠高度依賴從具有複雜地緣政治背景的國家進口鈾礦,這種依賴帶來的供應風險不可小覷,而與價格可能遭受劇烈波動的天然氣與煤炭相比,核能的國際能源價格市場風險雖然較低,但仍高於利用本地自然資源的再生能源。
因此,核能並非無懈可擊的解方,轉向高比例再生能源並搭配適當的系統設計,才是兼顧環保與能源安全的可行路徑。
爭點4:西班牙核電廠為何選擇退役?
西班牙的核電退役計畫是基於技術壽命、安全性與經濟性綜合評估的結果。黎波教授指出,多數核電廠的設計壽命為40年,壽期結束後,即便投入巨額資金進行維修,也無法完全排除安全隱患。隨著運轉年限延長,老化問題如管線腐蝕將愈加嚴重,增加了運營風險。
更重要的是,核電的運作方式缺乏彈性。與可調度的火力或儲能系統不同,核電幾乎只能「全功率運轉」或「完全停機」,難以搭配再生能源發電的波動。「很多時候即使我們有風、有陽光,但因為核電無法關閉,我們不得不停下風力發電機或太陽能電廠,讓核電廠繼續運轉,反而無法利用再生能源。」核電廠的持續運作也意味著持續承擔安全風險,並投入可觀的營運與維護經費。
若目標是建構一個高比例再生能源的電力系統,核能並不是理想的搭配能源。新建核電廠或提升其靈活性的成本極高,遠高於投資再生能源、電池儲能和電網的彈性調度。黎波教授強調,將資金投入於這些具彈性且低成本的解方,不僅能建立更環保、更安全的能源體系,也能讓工業與居民的用電成本降低,並減少對外部化石燃料與核燃料的依賴。
在核三廠旁的海灣,民眾背著廢核標語的包包,表達反對立場。(傅志男拍攝)
黎波教授對台灣公民的呼籲我想對大家說,請思考你們所做的決定,以及可能會產生的核廢料,這些成本不會只有你們自己承擔,可能會由你們的子孫、孫子、曾孫付出代價。不要忘記,這種能源具有非常長遠的成本與影響。 我要強調的是,我們常說核能很安全,搭配許多安全措施,但我們也已經見過風險真的會發生,悲劇真的會發生。在還沒出事前核能看似安全,但當核事故發生,影響會非常巨大,所造成的衝擊非常嚴重。 最後,我想請大家思考,如果你們想要政府提高供電穩定,那你們應該要求的是投資在那些真正便宜、在台灣本地即可取得的能源資源上,也就是太陽和風,這些你們島上擁有的自然資源。 |
西班牙的經驗提醒我們,能源選擇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制度設計與世代正義的關鍵抉擇。823公投關乎我們對安全、穩定與環境永續的期待,也攸關未來世代的權益。當全球都在努力利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風和陽光發電時,我們不能斬斷這條通往永續的道路,重啟一座不能與再生能源搭配而且風險極高的核電廠。請給台灣一個與世界共進、走向更永續能源未來的機會,讓我們有時間與資源,透過制度優化,打造一個更分散、更民主,也更具韌性,與民共好,也能與土地共生的能源系統。
請大家在8月23日理性且有智慧地投下不同意票,讓事實與正義成為我們能源未來的基石。
本文為2025年8月19日關鍵評論投書:林冠伶/大停電與核能神話:西班牙經驗能給台灣的能源抉擇什麼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