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新年信

敬愛的朋友們:

新年快樂!

又是新的一年,生命總是一期一會,但又是像長河般流轉,無法切割。 

過去一年中,我們籌募500萬基金,轉型為全國性的環保基金會,同時在台北成立了辦公室,和台灣環境行動網完成合併。

地球公民協會(MET)和台灣環境行動網(TEAN),一南一北,雙方在議題、地域上有高度互補,TEAN長期關注責任高科技議題,在國際串連也有相當的基礎,學術界更有豐厚的人才;MET則是關注山林保護和工業污染議題的專業團體,組織和財務已有相當基礎。

從2010年3月開始,兩會開始討論合併的可能性,主要著眼於:「壯大台灣環境運動的影響力。」希望「共同創造一個有利於環境NGO工作者實踐夢想,貢獻社會的組織。」期間,地球公民協會著手進行組織改造,從6月開始募款準備轉型為基金會,截至9月為止,共有174位捐款人捐助了500多萬元基金,並於12月完成立案。在此同時,台灣環境行動網也召開了臨時會員大會,決議兩會之合併。

此一發展,打破了台灣人「放尿攪沙不會作堆」的刻板形象,對台灣的環保運動更是一個突破性的進展。

十幾年來,除了在各種議題上的著力外,其實我最關心的是組織經營。剛開始我說「面對專業的環境破壞者,我們需要專業的環保團體」;三、四年前說「讓環境NGO成為社會的常態部門,而非時有時無的角色」;最近則說「向社會爭取經費和行動的支持,是最重要的環境運動。」

我所說的是再世俗不過的東西。

不論是要看守我們珍愛家園,或者拯救瀕危的地球,都需要長久而持續的關注。這不只是靠少數志士的「愛心、熱心、恆心」可以達成。這是一個持久戰,除了前線的將士,更需要源源不斷的糧草支援。整個運動的核心其實就是「人才、錢財」之聚合,建立正向回饋的組織文化。基金會的成立、兩會的合併,正是人才、錢財聚合的開始,接下來的挑戰,就是如何創造正向回饋的組織文化,讓這股善的力量越來越大。

過去一年,我在全台灣各地演講,聽眾從小學生到大學老師;家庭主婦、上班族,各行各業的人都有。絕大多數的朋友反應都很熱烈,我可從表情、肢體的反應讀到他們心中的感動、認同或者同我們一樣的憂心。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我們可以做什麼?」答案表面看來很簡單,無非是出錢出力,但我個人實踐的過程卻發現,外界看來也許是我們在付出,實際上這份工作卻是對自我無盡的挑戰與考驗。

「愛」越深,對生命看得越透,能捨的越多越大。「願」不是輕率的許諾,唯有充實內外在根基,才能形成真正實踐的力量。

過去三年,最要感謝由蘇振輝理事長所帶領的理事會,和陳銘彬常務監事所領導的監事會,始終如一的支持著專職的工作;最令我驕傲的是協會專職人員,在承受很大的身心壓力下,仍待人有情溫暖,處事正面積極,在客觀嚴謹之餘,也充滿感性。在許多面向,他們彌補了我的許多缺陷,共同成就了地球公民的各項成果。另外,義工們在周益村、黃裕文兩位老師的帶領下,則代表了公民深度關懷環境事務,參與組織運作的典範。無論以專業付出的俊彥、修文;或者積極擴大協會影響的志男、美里、裕峰、益村,還有常常來捧人場的美杏、怡賢、姵晴、柯大哥、宇軒、稟荃,以及一群專職和義工的小小孩,常來辦公室熱場,讓地球公民更像個溫暖的大家庭。

散布台灣各地的支持者,常貼心地寄送友善環境的農特產品與同仁及義工分享,像是啟東大哥送來的水梨 、米粉、自製桔醬;麗娜老師從東部寄來的橘子、釋迦、柳丁、米;雪綿大姐送來的點心、道將圳文化學會楊清樑先生的柚子、喜願施明煌總兼的麵包、麵條;楊叔叔的棗子…,我們領受了這滿滿的祝福與鼓勵,無疑,這一切都是支持我們走下去的動力。

最後,要再度感謝您的捐助,包括財力、物力、精神上的支持。全台共一千多位捐款人的善緣集結,正是守護地球公民成長最關鍵的力量。

未來的一年,轉型後的基金會將在董監事(參見以下名單)的監督下,強化北高兩地辦公室的運動效能,連結更多善緣;延續關注山林保護、工業污染等議題,加上原先台灣環境行動網所關注的高科技議題。同時,也將強化文宣工作,突破和尚對和尚唸經的限制,讓大眾更了解、支持環保運動。

祝福大家,平安健康!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2010.1.12

20160706-007.jpg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