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能源轉型方向對了嗎?

您在這裡

蔡卉荀/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
2017 年 07 月 21 日

您在這裡

個人、企業、社區與政府,都是能源轉型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央政府猶如「船長」,必須掌握方向、建立規則,讓每個角色發揮功能、互利互惠。來看看丹麥、德國、台灣政府如何推動國家能源轉型。

丹麥與德國經驗
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與對核能安全的恐懼,讓丹麥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的先鋒者。丹麥不使用核電,未來也不打算靠核電減碳。目標是2030年停止燃煤發電,2035年100%再生能源發電,2050年進一步全面廢除包含交通、暖氣所需的化石燃料,改由再生能源供應。

丹麥並不打算放棄經濟成長與舒適的生活,因此他們投資綠色科技,培植企業,並在全國各地遍設分散式發電系統,目前已有1000座用天然氣、廢料、沼氣與生質能發電的汽電共生廠或地區電廠,與5200架風機及92000塊太陽能面板。透過智慧電網、電動車與電動熱泵來調節各種再生能源的變動性,並在家家戶戶安裝智慧電表,讓民眾掌握家裡或社區的供電與用電情形。2000年以來,丹麥溫室氣體排放量逐年降低,預料2035年後還會再大幅下降。

德國溫室氣體排放量逐年下降,但近幾年因交通運輸增加,傳統勢力反撲等因素而出現停滯。

2000年德國通過《再生能源法》,以保證收購20年的價格,鼓勵民間投入再生能源發展。2015年德國再生能源發電量達30%,電價也漸趨平穩。福島核災後,聯邦政府明定2022年關閉所有核電廠,並設定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達40~45%、2050年達80%的目標。

外界原本期待2016年11月通過的《德國氣候行動計畫2050》,將會宣布廢煤時程,但終因煤礦產區州長、產業協會及貿易聯盟反對而遭到刪除。高達42%的燃煤電力,壓縮了再生能源的成長空間,也拖延了德國兌現減碳承諾的時程。

儘管汰煤受阻擾,德國仍在其他部門設法降低碳排,例如提升建築能源效率、發展綠色交通、改善大眾運輸;致力維持電力市場透明與自由、佈建智慧電網、發展儲能系統,並透過獨立的專家委員會,規劃整體能源走向。

台灣政府該做什麼?
2016年蔡政府執政,宣布2025非核家園,台灣電力結構將改為再生能源20%、燃煤發電30%、天然氣發電50%(如下圖),預計安裝20GW太陽光電板、4GW風力發電機、增加1倍天然氣進口量。為了衝高再生能源發電量,蔡政府修改電業法,開放綠電市場;建立再生能源憑證機制;提出前瞻綠能基礎建設計畫,投入243億於提升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產業競爭力所需的技術研發及推廣。

這一年來,蔡政府致力於滿足Google等產業對綠能的需求,及強化國內綠能產業發展,但沒有明顯降低民間社會投入綠能行列的門檻,在節能與提升能源效率上更欠缺積極作為。政府為了加速達到發電結構調整的目標,選擇從大企業著手或可理解,但不談建置與民生更加息息相關的節電與公民電廠所需體制的時程,則令人失望。換言之,目前蔡政府的能源政策仍緊抱傳統的經濟發展思維。這個國家的「船長」帶領台灣邁向能源轉型的能力,仍需要同在一艘船上的社會各界,持續關注、督促與協助。

我們認為,政府推動能源轉型的過程中,不能迴避以下課題:
1.    能源政策與電力市場的開放,是開創更多人民投入,還是只服務財團?
2.    核電如期除役,核廢料妥善處理,逐年減少燃煤發電量。
3.    建置能源相關設施,需納入國土規劃評估、促進生態保育,並保障社區參與。
4.    中央及地方應採取更積極的節電政策,有效抑制用電尖峰,達到用電零成長。
5.    油電價等能源支出,要合理反映核電除役、燃煤污染的真實成本。
6.    行政體系的改革與公務預算的規劃,須能因應能源轉型的需求。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