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公民力量 共筆淨零轉型

文/王敏玲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2025 年 05 月 06 日

您在這裡

前言:本文記述一位NGO工作者,長年於各地爭取呼吸平權及環境正義的第一線觀察,反思臺灣社會在2050淨零轉型的過程,面對的多方挑戰。 

20250506-001.jpg
2011年4月公民力量集結,成功反對國光石化開發。(王敏玲攝)

2010年起,在媒體上掀起軒然大波的國光石化開發案,經長期在地耕耘的環保團體彰化縣環保聯盟積極奔走,邀集各地環保人士參與,彰化縣芳苑鄉、大城鄉的居民不分老少四處發聲,不斷地集結民意,終於讓中臺灣這樁超大的開發案告終。 

透過媒體報導,社會大眾看到環保團體、社區居民、各地學生、醫界人士、各個領域的學者在一場又一場的環評會中,闡述其環境理念、在地心聲、專業觀點……,彷彿是對臺灣社會的大規模環境教育。 

強大的公民社會讓當年執政的國民黨不得不踩煞車,2011年,時任經濟部部長的施顏祥最後以「量在外、質在內」六個字,明確宣示石化政策要轉彎。筆者有幸參與,見證了這段環境運動的歷史,對彼時臺灣社會風起雲湧的公民力量至今仍印象深刻。 

開發案告終,反空污運動興起 

結束也是開始,國光石化開發爭議中,細懸浮微粒(PM2.5)的議題開始被看見。中興大學莊秉潔教授在環評專家會議中提出「國光石化營運造成PM2.5與健康及能見度之影響」報告,指出一旦國光石化營運,排放的PM2.5每年將增加全臺灣339人到565人死亡,其中有許多人將因肺癌及心血管疾病而死。莊教授提醒,國光石化營運影響的不僅是開發案所在地中部居民的健康,從臺北到屏東,臺灣島上的所有民眾都將承受其影響。言論見報後,輿論譁然。 

PM2.5對健康的傷害漸漸為國人所知,而臺灣的「空氣品質標準」中長期獨缺的PM2.5標準也終於在2012年訂定,成了空污管制上重要的分水嶺! 

自此,PM2.5年均值15微克/立方公尺、日均值35微克/立方公尺彷彿如一條分界線,中南部縣市PM2.5污染情況與此分界線一比,顯然很遙遠,環團與民眾意識到自己呼吸的空氣不及格,紛紛站出來爭取好空氣,升空污旗、要求減煤、上街遊行反空污等,為自己的權益發聲。 

歷經十年努力,中南部縣市PM2.5濃度大約改善了四成(註1),許多民眾已習慣在空污嚴重的季節經常查看空氣品質。儘管空污改善幅度與不少民眾的期待仍有落差,但公民覺醒及社會力的影響已再次彰顯。 

20250506-003.jpg
石化業是高污染、高碳排的產業,於淨零轉型的過程中備受矚目。(王敏玲攝)

石化廠炸出環境不正義 

民眾的環境意識漸漸提高,然而在重工業集中的南部,各種工安意外仍時有所聞。2021年1月,PM2.5濃度又飆高,美麗的高屏溪畔好幾家石化廠接連發生爆炸,分別是臺灣苯乙烯、亞洲聚合、信昌化工、聯成化工。在灰濛濛的霾害下,石化廠的大火顯得特別刺眼,濃濃的黑煙讓高雄林園及屏東許多地方(下風處) 的環境品質亮紅燈,居民驚惶、氣憤、緊閉門窗,擔憂自己吸入了對健康有害的空氣。 

石化廠爆炸是重大工安事故,火災烈焰在電視畫面中駭人驚悚,但短短幾秒的影像帶給人的驚嚇通常維持不久,很快就被下一則新聞洗掉。 

林園石化工業區已經運作近半世紀,是非常老舊的工業區,不僅污染嚴重又頻繁發生工安事故,環境惡物與風險過度集中下,社區居民長期承受著「環境不正義」,加上每年長達六、七個月的霾害,使得反空污遊行時民眾高喊的口號--「呼吸平權、環境正義」像是奢求。 

地球公民基金會總部設於高雄,長期關注石化業的環境問題,於工安事故後要求政府盡速為林園工業區徹底總體檢,主張過程中應有公民參與,同時呼籲政府檢討產業政策,建立高污染、高風險石化廠的退場機制

排除公民參與  漠視退場呼聲 

歷經民間團體爭取及立委質詢(註2),經濟部產業園區管理局總算自2022年開始進行林園工業區總體檢,輔導林園工業區22家石化業者建立客製型績效指標,查驗業者的執行情況,最後確認改善成果及指標執行情況與目標的差異。 

此計畫是「由上而下推動並挹注資源」,投入約65億元,過程並未開放公民參與。2024年總體檢完成,執行團隊提出近4000項改善建議,報告提到導入績效指標循環管理系統後,事故發生率下降了七成多(與2019年至2021年相比);未料,2024年林園工業區事故件數竟然又增加,且職業安全衛生事故有上升趨勢,但報告中僅交代了一句:「後續將持續分析原因並加強改善措施」。 

試問,民間如何得知後續有沒有持續分析?分析結果為何?又將如何期待改善? 

發生多起重大工安意外後,經民間倡議、爭取,政府總算為老舊工業區進行總體檢,但在三年的體檢中,卻沒有讓受影響的社區居民瞭解這些工廠出了什麼問題、做了什麼改善,哪些尚待加強,環保團體曾爭取進廠參訪也被拒絕。如此迴避民間社會的參與及監督,實錯失了官方、產業與民間溝通的機會。而地球公民基金會主張的產業政策檢討及石化廠的退場機制等,經濟部毫無回應。 

20250506-005.jpg
健全的公民參與制度將有助於公民力量的發揮。(王敏玲攝)

淨零關鍵戰略  獨缺產業轉型 

正當上述石化廠總體檢悄然進行時,全球暖化、氣候緊急及「2050淨零排放」等詞在國際間如火如荼地被談論著。國際上的權威研究指出:2024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對世人發出強烈警示。 

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層面非常廣,環保團體在氣候議題自然沒有缺席,呼籲行政院提出臺灣版的綠色政綱、要求有效的氣候治理政策、抨擊碳費費率打折、反對各種不當的開發等等。 

臺灣政府在全球淨零浪潮下,也宣示了2050淨零轉型是臺灣的目標(註3)。2022年3月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公布了淨零12項關鍵戰略,包括風電/光電、氫能、前瞻能源、電力系統與儲能、節能、碳捕捉利用及封存、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資源循環零廢棄、自然碳滙、淨零綠生活、綠色金融、公正轉型。關注相關議題的環保團體參加了各項關鍵戰略的社會溝通會議,提出許多建言,也直指12項關鍵戰略中缺乏「產業轉型」,是一大缺憾。

20250506-006.jpg
農業生產環境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日益顯著,若糧產不足將使弱勢者首當其衝。(王敏玲攝)

2023年1月《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經立法院三讀通過。2024年6月總統府宣布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包括淨零路徑、多元綠能減碳科技、綠色數位雙軸轉型等都是討論的主題。 

2025年1月碳費制度上路,同月份,政府宣布了2030年新的減碳目標:較基準年(2005年)減量28±2%。2月,環境部協同經濟部、內政部、交通部、農業部召開極為重要的「第三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2026-2030年)公聽會」,說明各部門未來將如何減量。 

臺灣是高度工業化的經濟體,全國半數以上(2022年佔52%)的溫室氣體來自製造部門的排放,而製造部門中電子業、石化業、鋼鐵業、水泥業的排放量便佔了72%。這其中,電子產業因用電量極大,未來的減碳成效如何,勢必倚賴臺灣能源結構的低碳轉型,可謂步步都是挑戰,而石化、鋼鐵與水泥業的碳排放,關鍵在其製程及燃料使用--因此,積極關注氣候議題的「臺灣氣候行動網絡」(註4)便主張此三大產業應有產業轉型與循環經濟政策,在2030年前減少20%左右的產能,並藉由碳費、效能標準、低碳公共採購等,加速減碳。 

深化公民社會  推動社會轉型 

在這一波又一波的氣候政策中,筆者看到從總統高度宣示的國家減碳決心,看到政府各部會提出大大小小的計畫,也看到各界質疑政策的可行性、科學研究的不確定性及產業轉型可能面對的反彈與艱難等等。 

有人評論,淨零轉型是受迫於國際貿易壓力、產業出口存活之戰而不得不作出承諾,但站在環境運動者的位置,我認為儘管如此,仍是一項重要的前進。淨零與空污治理及錯綜複雜的環境議題都息息相關,是承受環境不正義的公民與環保團體值得把握、推進進步意識的轉型契機。 

當環境部啟動百億基金推動國內綠色成長,我們期待2050淨零不光是臺灣綠色發展的新動能,也能成為社會轉型的驅動力。我們知道,一座加氫站的設置未經充分社會溝通可能胎死腹中;我們知道,環保團體費力倡議在屋頂上裝置光電板至今進展仍有限;我們知道為了減塑,請民眾旅宿時自備牙刷等衛生用品有人抱怨不便、反彈;我們知道美國總統川普帶頭回復塑膠吸管的使用等等,恐將引領一波令人膽戰心驚的反挫……。 

但別忘了,無論是國際或臺灣,氣候變遷下人人都會受到炎夏難忍的高溫所苦,氣候災難不會放過任何一個人! 

20250506-004.jpg
燃煤電廠附近裝設了太陽能板,能源轉型為必經之路。(王敏玲攝)

去年九月,國際民間社會積極串連,在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FCCC)締約國大會(Conferences of the Parties, COP)的前哨戰:紐約氣候週(Climate Week NYC )前幾天,舉辦「週五為未來而戰」遊行(Fridays For Future, FFF)」(註5),臺灣氣候行動網絡的成員也參與其中,和世界一起疾呼氣候正義,高喊著氣候變遷下造成的跨世代不正義應被改變。遊行中有一句口號令人振奮:「we are unstoppable, a better world is possible」,鼓舞著人們繼續前行,相信改變可以成真。 

期待政府與各界都能走入民間,透過更多草根的互動與交流、更綿密而深入地了解各地民眾面對轉型可能遭遇的難題,也讓民眾深刻理解淨零轉型的意義、必要性,以及轉型過程中人人都可以/也都應該承擔的環境責任與社會責任。真正深化公民社會,淨零的篇章就有機會讓整個社會來共筆。 


  • 註1以2014年及2023年中部空品區、雲嘉南空品區及高屏空品區PM2.5年均值來比較。 
  • 註2經時代力量陳椒華立委多次質詢、召開會議協調討論。 
  • 註3蔡英文前總統於2022年422地球日對外宣示,將朝「2050淨零排放」目標大步前進。 
  • 註4臺灣氣候行動網絡由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地球公民基金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及臺灣環境規劃協會共同組成。 
  • 註5此活動是由童貝里(Greta Thunberg)於2018年發起,引起全球跨世代響應。 

原載於《明道文藝》2025年4月號,495期,明道中學發行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