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民通訊 第35期

您在這裡

2021 年 07 月 06 日

您在這裡

《通訊35期-疫情下的氣候緊急時代--能源、水、森林專題》入口網站


 

這張照片是在花蓮大農大富平地森林中的通量研究站,東華大學張世杰老師的團隊,在這裡進行台灣森林碳吸存的研究,目前的結果顯示這裡每年一公頃的碳吸存量為10.9公噸。

而如以相同的日照時數及目前每度電力碳排係數估算,太陽光電預估每年每公頃減碳量為576公噸,光電每單位面積減碳效率高了53倍。

淨零排放已是全球趨勢,攸關減緩氣候變遷的責任、國家競爭力與環境品質的提昇,台灣無法置身於外。平地森林有其多元的價值,光電有減碳的高效,台灣土地面積狹小,如果要提高光電設置,得用到一定面積的土地,我們可以接受一部分的平地造林轉為光電嗎?或者要經過什麼的評估程序?

東華大學戴興盛教授指出:我們不應該簡單的繼續把造林等同於愛地球,而把支持太陽光電的立場貶抑為違反環境價值。

這反應了台灣能源轉型需要更多捨棄成見的對話。


【地球公民通訊 第35期】2021年7月出刊
本刊圖文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來電洽詢。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