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住商、交通、能源部門的減碳責任

您在這裡

地球公民基金會
2021 年 07 月 02 日

您在這裡

面對極端氣候,我們可以做什麼減碳行動?省電、節水、多搭乘大眾運輸,都是該做的事情。不過,我們還需要有國家層級的氣候政策,引導大多數人們改變生活和生產模式。

而環境組織的責任,就是要提出政策方向及具體建議,爭取更多人們的支持,引導政府、企業與每個人開始採取行動,不讓愛地球成為口號。

地球公民基金會檢討過去台灣減碳失敗的原因,提出四大關鍵行動指標;並進一步分析台灣的製造、住商、交通、能源等四大部門,在減碳上應該做的事,與社會共同商討氣候緊急下的減碳行動。

 

製造、住商、交通、能源部門該做的事

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是國際面對氣候問題最基本的合作原則,也很適用於討論,誰該為台灣國內的減碳負起責任。

台灣的排碳有90.8%來自能源部門,其中12.9%是能源部門本身為了生產電力與油氣所造成的直接排碳,其餘都是用於其他部門所需的電力、動力與熱能,所造成的間接排碳。將這些間接排碳回歸各部門後,可看出全台排碳最多的是製造部門,佔了52.2%,其次是住商部門佔19.5%,交通12.4%。這些部門的碳排反應了台灣人的生產和生活模式,高度仰賴高碳排的化石能源,必須要做出很大幅度的改變。

地球公民分析各部門中最為關鍵的課題,並提出政策主張,期盼做為和社會商討氣候行動的基礎。
 

一、製造部門

台灣製造業主力石化、鋼鐵與電子業,都是高排碳的外貿產業,光是台塑四寶(台塑石化、台化纖、台塑、南亞)、中鋼、台積電等前十大企業,就佔了全台40%排碳量。面對歐盟碳關稅開徵在即,台灣產業需要低碳轉型,擺脫「經濟成長要靠傳統能源」的迷思,才能避免遭國際市場淘汰。

察覺到國際趨勢的企業已開始部署。

台積電加入「RE100」聯盟,承諾2050年使用100%再生能源。日前與台達電、友達等八家科技大廠,組成「台灣氣候聯盟」,再將「供應鏈碳足跡」及「減碳績效」列入公司採購重要指標,要求下游700多家供應商必須在2030年前節能20%。

佔台灣工業總排碳量14%的中鋼,在日本製鐵與豐田汽車宣布2050零碳排後,也啟動零碳策略,投資綠能與氫能煉鋼,發展碳捕捉與石化聯產的循環經濟模式,但2017年承諾要將自己排放溫室氣體的外部成本內部化,制定「內部碳定價」則尚未兌現。

相較之下,身為排碳大戶的石化業,則幾乎未提出淨零路徑研析與策略擬定。政府部門的反應也相對保守遲鈍,工商總會等傳統組織,甚至在許多公開場合阻礙減碳政策。

今年即將核定的第二期溫室氣體管制方案中,製造部門只打算減0.22%,竟遠低於其他部門。除了輔導、協助、補助,不見有力的管制工具,更輕忽台商回流、外商進駐與本土產業擴產,所帶來電力成長、以及用水、土地、廢棄物的環境資源負擔。若再不改變作法,製造部門的排碳恐怕會不減反增,不僅離2050碳中和越來越遠,更會削弱台灣的競爭力,危及國安。

我們認為,台灣減碳的首要任務,就是降低鋼鐵、石化、電子等重點產業的碳依賴。要把經濟從排碳技術轉換到零碳技術,走出屬於台灣自己的「低碳經濟」路線。除了補足國家中長期氣候能源政策之外,經濟部也應拿出更有力的管制措施,促使企業低碳轉型。

在轉型過程中,應保障原本高碳產業中勞工的勞動權,確保個別勞工都能夠被接住,同時透過政策與金融制度,鼓勵私部門創造低碳經濟的工作機會,協助受影響的勞工在尊嚴勞動的前提下,進行訓練、技能開發與轉職,同時輔導相關工會與雇主展開社會對話,確保勞資雙方能夠對等的進行協商。讓邁向永續轉型的利益能夠在被全體社會更公平的共享,落實公正轉型。
 

製造部門該做的事

  1. 經濟部應以2050碳中和為目標,評析能資源整合資料,提出產業節能與低碳轉型的目標與政策,發揮循環經濟綜效。
  2. 針對回流廠商或新設產業,設立產業篩選標準,鼓勵低碳產業進駐,逐步改善產業結構,符合國家減量目標下各期程的排碳上限。
  3. 經濟部應協同金管會與環保署,落實企業碳揭露的品質與數量,提升企業及利害關係人的氣候風險感知。
  4. 推動綠色金融,建立氣候投資指標,削減高碳企業補助,擴大低碳投資,促使產業轉型改善。
  5. 保障高碳產業勞工權益,創造低碳經濟就業機會,落實公正轉型。

 

二、能源部門

台灣的能源部門直接碳排放占了12.9%,然而,各部門使用能源而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則高達九成以上。我們的能源有98%依賴進口,其中92%是石油、煤炭與天然氣等化石燃料,除了碳排更產生有害空污損害人民健康,另外,占了6%的核能其鈾燃料也需進口,僅有2%來自是淨自產的再生能源,更麻煩的是能源耗用持續攀升,近20年來已成長42.7%,這不僅是環境問題,更是很大的國安隱憂。

如以2050淨零碳排為目標,必需大幅減少化石燃料,增加再生能源,同時也要控制能源消費成長,提升各部門的能源效率,極大化節能。而首要任務則是改變電力結構,降低電力系統的排碳,因為全球靠燃燒燃料來產生動力或供熱的設備(例如汽車、瓦斯爐)正朝向電氣化,對電力的需求將會增加。
2016年蔡政府上台後,提出了「非核減煤增氣展綠」的電力結構轉型路徑,目標在2025年時,燃煤從2019年的46%降到30%以下、核能從12%降到1%以下、再生能源則從6%提高到20%、燃氣也從33%提升到50%。


圖3 、台灣2025年能源轉型路徑圖

減煤增氣可以減少空污與排碳,因為燃氣排放的PM2.5、硫氧化物只有傳統燃煤的2~4%,氮氧化物與二氧化碳也不到四成。依據台電的估算,火力電廠在2025年雖會比2017年發更多電,但卻會減少3,000萬噸碳排及3.5萬噸空污,正是因為燃氣增加、燃煤減少了。


圖4、燃氣與燃煤污染比較圖


圖5、因應2025年達成20-30-50潔淨能源發電結構,再生能源及天然氣發電量占比增加,燃煤發電量占比降低、再加上發電效率的提升以及汙染防制設備的改善,搭配各部會積極規劃推動節能及減碳行動,溫室氣體與空污排放量逐年漸進下降與發電量脫鉤。

而核電在2025年將會歸零,原因在於核一、二、三廠依規定如期除役,至於被馬政府封存的核四,經濟部預估,重啟核四至少還要7+N年、再花費800億,況且其設計老舊,國外原廠解散無法提供支援,電廠下方又有S斷層,無法符合福島核災後更嚴格的核安要求。
同時,根據國際能源總署的資料,核電的減碳貢獻遠遠不如節能與再生能源,核電也不是RE100認可的綠電,因此,台積電、Apple、Google都不會使用。與其耗費社會資源爭辯核電去留,不如將資源拿來發展再生能源與節能,才是正途。


圖6 、IEA預估從各國自主承諾(RTS)到控制升溫2℃以內(2DS)的各種減碳方法貢獻度

再生能源方面,第一期離岸風電預估將如期達標,屋頂光電已超前並提高目標,然而,地面型光電則在各種衝突中緩步前進,極可能無法達標。原因在於欠缺上位政策的引導,又缺乏環境把關的公開程序,造成綠能業者與土地仲介競逐圈地,侵擾社區與生態環境,導致紛爭四起。雖然,經濟部與農委會接受地球公民等民間團體的倡議,於2020年通過漁電共生「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然而尚未擴大應用所有類型的光電或再生能源發展計畫中,並未能全面化解衝突。

此外,增加燃氣以利減煤減污已是社會共識,但蓋在大潭的第三接收站正引發毀壞藻礁的疑慮,2018年行政院強勢通過環評,2020年珍愛藻礁等保育團體發起護礁公投,全台陷入保育與減煤減污的兩難中。在地球公民等20多個民間團體要求「藻礁保育最大化、減煤期程影響最小化」的呼聲下,蔡政府終於提出三階外推的替代方案,尋求保育與轉型的折衷點,儘管地球公民肯定這個方向,但爭議仍要持續到公投之後。

台灣同時要面對「氣候緊急」和「土地稀缺」的挑戰,加上開發把關機制的長期失靈,是這些衝突的主因。我們認為解決之道在於:加速建立長期生態基礎調查的完整資料;對於具有生態功能土地的明智利用,應建立社會共識;環境影響評估等機制應建立公信力。

能源部門該做的事

  1. 提出2025年以後,長期的減碳與能源轉型路徑圖,明訂節電目標、再生能源設置目標、及老舊燃煤電廠提前除役時程。
  2. 加速建立生態、國土及環境資源的基礎調查資料庫,作為能源政策規劃評估之依據,提早評估各種新能源的可能性。
  3. 整合空間規劃與再生能源的合理配置,強化新能源發展過程中的資訊公開及公眾參與程序。
  4. 課徵能源稅或碳稅,合理調漲電價,讓能源用戶負起節能與使用綠能的責任。
     

三、住商部門

住商排碳約佔全國排碳19.5%,名列第二。除了少部分來自使用瓦斯、鍋爐等燃燒行為外,最主要的排碳還是來自用電,包含照明、電器、空調與暖氣。
改善照明、汰換老舊電器是最立竿見影的作法。現在LED燈不僅比傳統白熾燈泡省電達九成,品質、價格、壽命、多元款式也都很親民,民眾在五金行或大賣場都能輕易選購。冷凍空調技術日新月異,一般來說超過五到十年的冷氣,耗電量就比一級能效冷氣多出2.5倍,其他電器也不惶多讓。因此汰換老舊電器,絕對是住商節能的第一步。

2017年中央與地方首度共推住商節電計畫,透過設備汰換補助方案,至2021年3月,已促使服務業汰換8.34萬台冷氣、286.6萬盞照明、764套能源管理系統及其他設備,住宅部門也汰換了86.1萬台家電,總計節省了11.83億度電,可供台東縣使用3.5年。然而,工研院也估計,全台住宅仍有864萬台老舊冷氣、378萬台老舊冰箱、六成燈具未更換,顯見住商仍有很大的節電潛力,但節能家電補助杯水車薪,且造成政府龐大財務負擔,需要提高民眾自主汰換的意識。

更進一步來說,若想讓住商部門達到淨零碳排,還需要透過「被動式節能」與「創能設計」,讓我們目前使用的耗能建築,變身為「淨零耗能建築」。首先,加強建物的通風隔熱設計,讓建築本身冬暖夏涼,節省夏季空調或冬日暖器的電力消耗,用更少的能源造就更舒適的宜居住宅。其次,屋頂裝設太陽光電板或微型風機,生產的綠電抵減建物本身的能源消耗,就有機會達到住商部門淨零碳排。
然而,台灣住商部門的主管機關繁多,涵蓋中央及地方政府,卻沒有一個機關能有效處理轄下老舊建築耗能的問題,對新建築也欠缺積極的節能與創能規範要求,對私人建築更是拿不出好的政策引導。

地球公民認為,住商減碳是先進國家與城市氣候治理的重點項目,應建立一套規則,提升人民意識,捲動民眾積極參與。透過城市規劃與更新,人們值得住在更安全舒適的地方。

住宅商業部門該做的事

  1. 以用電零成長為目標,擬定期程與配套制度,例如制定各種建築設計與用電效能等規範,擬定用電零成長期程與配套。
  2. 持續加速汰換老舊電器。
  3. 規定新建物納入通風隔熱設計,符合更高的建築外殼節能標準,並強制裝設屋頂光電,打造淨零耗能建築。
  4. 提供老屋與危老建築整修的節能改造補助,鼓勵翻修成為節能舒適宅。
     

四、運輸部門

運輸部門排碳量約占全國12.4%,其中,公路運輸排碳量佔了95.6%,有65%是來自小客車、機車排放,根據交通部統計查詢網,台灣的汽、機車領牌數分別有800多萬、1,400多萬,汽機車總數幾乎等於人口數,顯示運輸部門減碳最大困境來自於如何改善民眾運輸習慣,將大量私有運具使用移轉至公共運輸。

台灣的私有運具持有率名列世界前茅,汽機車總量幾乎與人口數相當,這是政府長年未積極發展公共運輸而讓民眾養成以私有運具移動的結果,此運輸習慣造成大量碳排。

對比公共運輸使用者,私有運具使用者所享受的方便、快速與廉價,正顯示私有運具使用的外部性未被充分反映。而以汽機車為主的運輸與道路設計模式,間接排除了其他族群如行人、自行車族的移動權利。然而,考量運輸習慣難以一朝一夕改變,在積極推動公共運輸的同時,也應積極推廣運具電動化,訂定禁售燃油車期程,以提升私有運具能源效率,加速汰換老舊車輛。

運輸部門該做的事

  1. 以管理代替建設,加強私有運具管制力道,降低私有運具持有率及便利性。
  2. 積極發展公共運輸,並以零碳運輸、共享系統等完備最後一哩路,提升公共運輸誘因。
  3. 訂定全面禁售燃油車時程,加速運具電動化。
  4. 加嚴運具能效標準,以利加速汰換老舊車輛。

扭轉氣候危機,沒有單一救世主,每個人都負有共同而有差別的責任。盼執政者與國人都能以對話代替對撞,通力合作,促進能源與社會轉型。
邀請您加入氣候行動!


《淨零排放》專題文章
《淨零排放》地球公民基金會的主張:減碳的關鍵行動

議題分類: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