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評沒有海域生態調查、沒有部落溝通——都蘭不要ATT!
您在這裡
您在這裡
環評沒有生態調查、沒有部落溝通~都蘭不要ATT(地球公民基金會 攝)
今日是ATT吸引力集團都蘭休閒渡假村開發計畫(以下簡稱:都蘭ATT)專案小組第三次初審會議,本案位於都蘭部落傳統領域Kakahalay(地名:五線),開發規模將近7公頃,計畫興建7棟大樓與18棟豪華別墅的大型旅館開發案,一口氣引入520名遊客,超過都蘭部落常住人口的一半以上。
雖然前次審查結論環評委員提出多達13項意見要求開發單位回應改進,但許多關鍵的環境問題仍然避重就輕,缺乏具體回應,特別是沒有確實調查加母子灣海域環境生態現況、也沒有清楚說明用水問題、也沒有誠實面對開發基地不斷崩塌導致海岸公路災害的狀況、沒有到部落進行溝通,更在環評書件中否定傳統領域自然主權,踐踏部落主體性。
尊重部落才能獲得認同,認識部落才有合理規劃
都蘭部落族人蘇錦雄 Paylang Caya表示本案在環境部初審歷時一年,都蘭部落族人與環評委員多次提醒開發單位與部落進行溝通協商,卻沒有得到正面回覆,不只不尊重都蘭部落,也踐踏環評制度減輕環境影響的精神。開發單位從將近10年前啟動開發計畫後,只有在遠離部落20公里外的東河鄉公所辦過說明會,忽視都蘭部落自2003年起累積傳統領域、海域調查的成果,更無視了部落在2017年於都蘭鼻(Pacifalan)宣告傳統領域範圍及傳統漁獵採集海域,以及公告的傳統領域管理原則(請參閱附件ㄧ、都蘭部落傳統領域管理原則)。
Paylang強調都蘭部落有完整的年齡階層可以決策部落事務,我們透過傳統領域的環境建立文化,從山林、平野到海岸、海洋,都是我們的生活空間,部落可以接受開發,但不能接受不當使用行為、硬體構築造成的污染。惟有帶著認識、理解部落的誠意進行溝通,才能在認識都蘭部落的環境之後,進行合理的規劃,而非開發大規模崩塌風險區域、讓廢水排入加母子灣、甚至與都蘭部落、台東地區搶水。
都蘭部落族人蘇錦雄 Paylang Caya表示,都蘭ATT應尊重部落才能獲得認同,認識部落才有合理規劃。(地球公民基金會 攝)
盜用部落發展成果,忽視部落自然主權
都蘭部落族人黃劭文Sontok Diway指出ATT集團不只沒有跟都蘭部落進行任何溝通,更否認開發區域屬於都蘭部落的傳統領域,還未經部落同意就把部落發展的成果—「阿米斯音樂節」列入環評書件中的「遊憩資源」,甚至以在外地獲得的連署同意書,放在此次審查的意見回覆中,欺騙環評委員該文件為都蘭部落連署(詳見環說書附件十),上述種種事實都證明了,ATT帶來的不會是發展,而是紛擾,不應該讓侵略部落主體的大型開發成為發展部落的觀光事業。
Sontok表明部落不反對透過開發發展部落經濟,但開發案必須為部落所主導,部落的觀光發展必須立基於尊重土地與環境,理解文化的脈絡發展而成。我們知道開發能帶來金錢收益,但同時也得承擔環境的成本,所以要有高度凝聚力能夠集體面對外來的影響,我們也會有意識的選擇適當的發展模式,透過部落的傳統知識知道不同的土地與海域應該要如何使用,都蘭會在自己的土地上開出美麗的花朵,請開發單位不要自己替部落決定要在傳統領域的土地上如何大興土木。
都蘭部落族人黃劭文Sontok Diway指出ATT集團不只沒有跟都蘭部落進行任何溝通,還盜用部落發展成果,忽視部落自然主權。(地球公民基金會 攝)
地質災害沒有對策,泥沙覆蓋殺死珊瑚
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環境議題部主任陳姿蓉說明根據地質學者測量,東河海階地水平位移向量為67mm/yr,而當地又是地殼垂直上升變動最快的地方(20mm/yr),開發單位卻僅在基地內進行地質鑽探,不但無法得知當地地殼變量對於開發計畫的影響,更忽略了開發基地邊緣已經存在的數個明顯崩移的剪切面,時時威脅著海岸公路的安全,開發單位僅有檢視google earth影像確認相關風險,忽略過去多次發生災害導致中斷道路的災害事件。
此外,開發過程的地表擾動也增加泥沙污染進入加母子灣,特別是地表透水性改變後勢必增加逕流變異性,且營運產生大量廢水,不論將廢水用於園區澆灌、透過野溪進入加母子灣或是入滲地下水層,無論如何都會改變當地的水文。自然環資基金會去年(2024)7月進行加母子灣的珊瑚礁底質調查,發現相較於10年前(2014)9月的數據,活珊瑚覆蓋率自60%下降至32.5%,泥沙覆蓋大幅上升,而加母子灣為內凹的海灣,流速平緩,容易受到其他外力擾動。
但開發單位卻沒有應環評委員要求,於周遭海域與珊瑚礁生態系統進行調查與影響評估,惟一進行的鹽度模擬也發現在基地大量排水時,將在短時間內導致加母子灣近岸的鹽度低於台東縣所有監測數據的最低值,讓近岸的珊瑚棲地環境條件發生劇烈變化,但因為缺乏珊瑚生態系的相關資料,使得影響衝擊難以評估,更讓因應對策難以擬定。
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環境議題部主任陳姿蓉說明,都蘭ATT沒有應環評委員要求,於周遭海域與珊瑚礁生態系統進行調查與影響評估,對地質災害沒有對策,泥沙覆蓋殺死珊瑚。(地球公民基金會 攝)
用水來源模糊不清,供水設施沒有規劃
都蘭部落族人姜憲宏Papah Tupang說明都蘭部落位於自來水管線末端,時常發生水壓不足而停水的狀況,開發單位雖然取得自來水公司的「供水同意函」,卻沒有在環評書件內容說明如何確保供水穩定,連取水點、加壓站、管路配置等資訊也付之闕如,更糟的是未來上億的延管工程經費將由全民負擔,目前在自來水公司經費拮据的情形下,根本無法馬上啟動相關工程。
Papah強調取得同意函跟當地的水源是否足夠完全是兩回事,特別是為了都蘭ATT的開發案還必須從其他地方取水,而目前來自成功鎮Kinafukaw(富家溪)的管路量能吃緊,或是自台東地區牽管亦會影響到台東平原的用水,但開發單位卻以毫不相干的卑南溪水文資料在環評書件中充數。甚至也沒有說明是否有與管線沿線的部落溝通、是否有取得水源被開發的地區同意,身為都蘭部落的族人,我們不希望其他地方跟都蘭一樣,被ATT公司不聞不問,更不希望都蘭部落的大型開發影響到其他地方的居民。
都蘭部落族人姜憲宏Papah Tupang說明,都蘭ATT用水來源模糊不清,供水設施沒有規劃,更沒在環評書件內容說明如何確保供水穩定,且未來上億的延管工程經費將由全民負擔。(地球公民基金會 攝)
浮濫開發毀國旅,老舊環評爭議待解
地球公民基金會花東辦公室專員梁聖岳指出,開發單位歷次環說書提出之需求評估皆缺乏說明觀光人次成長預測的方法依據,特別是開發單位預測2033年台東縣全年有626萬人次前來旅遊,但3年後2036年卻要成長超過3倍至1,942萬人次。我們呼籲ATT正視台東縣當前旅宿業需求已經供過於求的事實,特別是台東縣近五年一般旅館的住用率平均僅有33.8%,有超過2/3的時間客房處於空房狀態,表明了淡季低落的住房率才是目前台東旅宿產業當前首要困境,而非在環境敏感區域大興土木,破壞當地珍貴的自然與環境資源以及製造社會衝突來尋求發展。
此外,根據環境部的環評書件系統,目前台東縣累積通過環評在案的旅館開發有11案,累積開發135公頃,原先期望引入1.3萬多名遊客,創造將近1,800名員工的就業機會,通通都是海市蜃樓。這些開發案惟一動土興建的是爭議重重的美麗灣渡假村,並沒有任何一案在此時此刻帶來經濟效益,也沒有為地方帶來整體發展,除了讓炒地皮的事實不證自明外,只有帶來上漲的地價與環境爭議,也給環境部留下了「老舊環評爭議」的燙手山芋。
地球公民基金會花東辦公室專員梁聖岳指出,浮濫開發毀國旅,都蘭ATT缺乏說明觀光人次成長預測的方法依據,預測2033年台東縣全年有626萬人次前來旅遊,3年後2036年會成長超過3倍至1,942萬人次。(地球公民基金會 攝)
誠實面對環境現況,重新檢討觀光開發
經歷前兩次的審查,開發單位對於許多的審查意見仍然缺乏具體回覆,甚至自以為私有地的開發就不用過問部落,因此我們認為本案沒有任何通過的合理性。我們也呼籲身為觀光旅宿產業的主管機關—交通部觀光署應負起把關旅館浮濫開發的責任,不要放任業者在錯誤的區位開發,製造地方衝突、成為炒地皮的打手,觀光署放任開發的態度,只會讓當前的國旅繼續頹靡不振,而無法讓觀光產業整體均衡發展。
當代的觀光發展必須建立在永續發展跟尊重在地的前提,惟有認肯在地部落的主體性,從地方的觀點理解海洋、山林與農田,以及認識土地的歷史、文化與社群,才能形成能被地方接受、符合環境條件的開發計畫,如果開發單位理解都蘭部落這幾年在傳統領域調查、祭儀復振、年齡階層傳承、地方創生所做的努力,就不會用這麼粗暴的開發計畫來掠奪部落的土地。
【會後聲明】
太多課題未解,今日結論:補件再審。
今天是本案第三次審查,但開發單位仍然有許多問題無法清楚回應,甚至繼續誤把污水澆灌園區當成污水零排放,而沒有進行地表逕流的相關影響分析,直接承受污染的加母子灣海域一樣沒有進行任何的生態調查,有哪些物種會被影響完全不得而知,也把當地的交通尖峰時段搞錯,而供水問題仍然沒有具體可行的方案向委員與社會大眾說明。
開發單位是否落實都蘭部落知情同意,拭目以待。儘管相關計畫已經提出將近10年,但開發單位從來沒有與被直接影響的都蘭部落有過任何溝通、說明,甚至還以抄襲的連署文件欺騙環評委員鄰近居民支持本案開發。
開發單位以「施捨」的姿態前來「發展」部落,我們呼籲開發單位不要粗暴地硬塞開發計畫來「發展地方」,而是要先了解當地的文化、歷史與社群,才能規劃出符合當地環境與社會條件的開發計畫。
地球公民基金會認為,環境部已經給予開發單位多次補件機會,但開發單位的書件資料及諸多承諾並沒有具體的回應相關課題,甚至連需求的評估也不具任何的合理性,我們不應再繼續浪費行政資源審查。
附加檔案 | 大小 |
---|---|
![]() | 14.76 KB |
![]() | 14.55 K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