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紀錄】3/11《福島媽媽,核電歸零》紀錄片映後座談-高雄場
您在這裡
您在這裡
在《福島媽媽》這部紀錄片中,紀錄了幾位母親在福島災後,面臨健康與生活抉擇上的兩難,以及許多母親為了在不正常的生活狀態中維持孩子正常的生活與成長,而辛苦的撐持著家裡,並站出來向政府發聲的過程。
「看著政府把除汙廢土堆在家園附近,每天憂心孩子的健康,在逃或不逃中做抉擇,讓我的心靈變得脆弱。」
「政府跟網路上的留言都說我們是不必避難的人,是出來鬧的,但福島的家每天都量出超標的輻射劑量,為了小孩的健康,我必須做出這個決定。」
「能健康的生活應該是一個人的基本人權,但政府卻以收回紓困住宅的方式,強制讓我們從災民變成棄民。」------- 二瓶和子
福島核災發生後,隔年避難的總人數到達16萬人,其中仍不包含未在政府劃設強制撤離範圍的自主避難者,由於自主避難者的家園輻射值也超出原先的標準,所以選擇了避難,這樣的人群推估高達47萬人,而福島至今十年,仍有許多的真相,是媒體極少報導的。
李淑君副教授為活動進行與談 (傅志男 攝)
在映後座談中,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李淑君及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蔡卉荀就性別及能源的不同角度,探討紀錄片帶出的議題。
李淑君副教授提到,福島媽媽們災後需面臨抉擇上的兩難與求生的困難,由於小孩的健康考量,使媽媽想帶著小孩避難,但丈夫卻因工作關係必須留駐福島,便因而分居,而形成猶如單親媽媽的生活狀態,其中有高達48%的人因此選擇離婚。而在離鄉背井時往往會面臨經濟與人際網路的孤立,留在家鄉的老人也是如此。更甚是造成了社會的撕裂與自殺等負面的壓力,在這樣的處境下母親們展開行動,為自己出聲。
福島事件造成的資源差異對社會弱勢產生衝擊,使許多人因此愈加貧困,儘管輻射是看不見的殺手,留言更甚,當時因許多人認為福島等於輻射,而使避難的居民遭到霸凌。
李淑君副教授也提到,地球公民基金會曾邀請的昌子女士分享,生活在福島時,因為日本對於國內核災區生產的食物流向並不透明,使得她對食物的安全性有非常大的疑慮,才會選擇來台避難。
以再生產的角度來看,由於母親身兼災民及家庭照護者,卻常因母職而被忽略災民身份,每天考慮逃或不逃、吃或不吃等日常問題,使母親們心力交瘁,許多人身心靈受創,因而選擇抗爭。
在311後,有七成的福島女性三年內不敢生育,《廣島到福島》影片中有紀錄,多數核災女性災民都害怕輻射會造成胎兒的發育,或引發生育的其他狀況,因此選擇不結婚,這是女體會與核災所產生的關聯性。
如果以性的角度討論,在《荒地之花》一書中有提到,因災後經濟的困頓,有女性因此選擇從事性產業,而在高度的情感被破壞後,人如何從性產業去得到情感等。
李淑君副教授表示,避難會造成資本與社會經濟地位的對比,如果沒有紓困住宅,多數人就無法進行避難。而逃難的過程中,老年人因行動不便而女性因顧及小孩,也較容易成為受難者。而在性別資源不全的情況下,也容易形成暴力,例如災難發生時多數決策權會是男性,而女性帶孩子逃難時,不支持逃難的丈夫會選擇以斷絕金援的方式進行經濟暴力。而在這部紀錄片中展現女性重建的角色,以女性集結成群體,展開他們的力量。
蔡卉荀主任為活動進行與談(傅志男 攝)
蔡卉荀主任也提到,福島核災10週年後,大家還是想了解,福島現在是什麼樣子。
受到核災影響的人有幾種身分,因輻射外洩的關係,政府以輻射劑量去界定強制避難區,以每年20毫西弗作為界線,疏散約有16萬人,而低於20毫西弗以下則沒有,儘管只隔一條馬路,片中這群人便是這類的自主避難者,顯然這項標準的訂定是非常有問題的。每年1毫西弗是國際標準,超過5毫西弗就已經是核電廠需要做隔離的程度,這讓許多母親陷入兩難,但是政府對於有災民身分與自主避難者有援助上的差異,使這些自主避難者,生活成本增加,每天都必須工作,還要面臨各種酸言酸語,產生社會對立的狀況。
蔡卉荀主任指出日本為了因應2020年東京奧運,要表現出災況復育,社會繁榮的形象,所以決定將避難人數歸零,便縮短了避難指示的範圍,拔除了災民的身分及補助,收回紓困住宅,以達到降低避難人數比例的目標,而災民也因此成為棄民,許多人陷入生活的困頓。
就目前狀況,日本原本有54座核電機組在運作,災後全數關閉,僅有9座西部地區核電廠,因通過更高標準的檢驗而重啟。但就目前日本真實運轉的核電廠,僅有5座。日本的NHK民調顯示有56%的民眾支持廢核,而支持增加核電的僅有3%。至今,福島核電廠仍不斷地生產核汙水,已累積約有554座奧運標準泳池之大,日本政府想要將核汙水稀釋倒入太平洋,遭到漁民與人民們強烈反對,民調顯示有51%民眾反對這項決策。而福島境內仍有17.8座台北車站多的汙土囤放在縣內,找不出最終處置場,只能擱置於境內各地。
蔡卉荀主任表示,核電就是一場賭注,沒出事就像是低碳能源,但一出事就是非常嚴重的問題。目前核一廠已在拆除,核二廠即將除役,核三場最晚2025年機組會陸續除役,今週刊的民調顯示台灣有66%的民眾支持率能取代核電,44.8%的人反對核四重啟。
今年有核四公投,需要全台灣的人民去做決定,我們認為台灣不需要冒這個風險,台灣的核電供電比例佔12%,但多數民眾仍認為是超過一半,我們希望能以節電或再生能源的方式做轉型替代,才是更好的辦法。在映後也有觀眾提出疑問,表示目前核電的風險在台灣尚未發生,但我們是不是應該對正在進行的火力發電所帶來的危害,應該有更多討論?
蔡卉荀主任回答,火力有燒油、燒煤、燒天然氣,三種所反映的成本都不一樣,燃煤最便宜,但相對汙染高,燃煤佔比約42%左右,我們不只是要核電歸零,減煤也是我們的目標,空汙有很多成因,要改善空汙我們一定要多管齊下。核能發電的特性無法在缺電時給予即時的補給,燃煤發電的污染佔比約14%左右,燒煤、燃氣發電是作為缺電較為快速的救濟,燃氣是汙染較低的,2025年我們要降低燃煤佔比至27%,提升天然氣到50%,而核電僅剩1 %,再生能源提升至20%,不過當再生能源不足以供應時,燃煤就難以下降,就必須勤做節能來做調節。
李根政執行長也補充,燃煤電廠汙染在近幾年的討論相當高,事實上車諾比事件後,許多世人也淡忘了核電的危險性,是311讓大家重新關注,不然近期都是討論燃煤電廠較多。
影片及兩位與談人的描述,揭露了女性的身份與福島核災之於能源議題其中的關聯性,也深刻指出核災不僅僅是一場災難,它將會影響許多人一生的生活方式,甚至是一個人的生命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