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氣候而走遊行,破千人上街響應—氣候緊急刻不容緩,呼籲共同打造韌性台灣

您在這裡

2025 年 11 月 06 日

您在這裡

20251106_124.jpg
破千人一起上街為氣候而走(為氣候而走提供)

台灣在今年五月成為亞洲第一非核家園後,首次「為氣候而走——打造韌性台灣」遊行,現場破千人且全台上百個跨領域、關心氣候變遷的民間團體共同響應,一起為氣候而走,展現台灣社會面對氣候危機的集體行動力。

遊行以創新且低碳的方式進行,現場不設宣傳車,由節奏強勁、熱力十足的台北森巴鼓隊領隊。遊行標語以回收紙板大家DIY製作,活動主舞台設計採用回收材料與天然植物素材打造,大家共同創作手繪超大遊行布條。不使用柴油發電機,使用儲能電池系統,來自零碳電力供應,落實減碳、淘汰化石燃料,邁向永續能源支撐的社會轉型。

遊行穿越最熱鬧的信義百貨商圈,期待讓更多市民在週末逛街的同時,也能一同關注氣候變遷的緊迫與重要性。遊行現場邀請名人及跨領域團體響應短講和精彩表演活動,包含勞工、原民、青年團體、氣候達人、生態學者、戶外運動者與和平運動家上台短講。節目內容包含饒舌演出、樂團表演與踢踏舞等,展現青年創意。遊行市集則集結16個團體共同參與,設有友善土地小農蔬食、親子區氣候繪本共讀、「小小光電工程師」體驗遊戲,以及學生公共論壇等內容,讓民眾在參與中認識氣候議題。

控制升溫一點五,台灣減碳不落伍

台灣勞工陣線協會秘書長楊書瑋說明,在深化民主與多元文化韌性的基礎上,當轉型帶來失業與不安時,唯有以「公正轉型」確保社會各界共同承擔轉型的成本與收益,才能避免工作與環境的對立。1990年代歐美工會率先提出公正轉型理念,主張在低碳經濟的必然轉向中,政府應為勞工與家庭提供必要支持,使風險與利益得以公平分配。國際勞工組織(ILO)亦強調,綠色轉型必須建立在尊重人權與尊嚴勞動的基礎上,不讓任何人被遺落。公正轉型不只是環境政策,更是深化民主的實踐。唯有在制度設計中納入勞工參與、評估勞動影響、強化社會安全網,讓勞工與地方社群共享轉型成果,才能真正實現「不遺落任何人」的目標,讓勞動尊嚴成為推動淨零的力量。

20251106_201.jpg
台灣勞工陣線協會秘書長楊書瑋(蔡馥宇攝-為氣候而走提供)

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執行長黃怡翎表示,隨著全球升溫與極端氣候衝擊,勞工正成為氣候變遷最前線的受害者。戶外與高溫作業者長期暴露於熱危害之中,從營造業工人到物流、外送員、農漁民等,皆面臨嚴重的健康威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與世界氣象組織(WMO)的研究指出,當氣溫超過20°C時,每上升1°C,勞工的生產力平均會下降2%至3%。這不僅影響整體產能,也使基層勞工面臨收入減少與就業風險升高。熱中暑與熱衰竭嚴重可能引發多重器官衰竭、急性腎損傷、休克甚至死亡,這些代價,往往由最底層的勞工默默承擔。

黃怡翎強調,在推動能源轉型與淨零碳排的過程中,也應落實「公正轉型」,確保減碳與能源轉型不會犧牲勞工權益。在「永續的未來必須建立在體面工作的基礎上」,唯有讓勞工參與決策、共享利益,才能讓轉型真正兼顧環境與社會正義。氣候正義,就是勞動正義。

20251106_203.jpg
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執行長黃怡翎(蔡馥宇攝-為氣候而走提供)

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會理事陳思屏強調,在全球氣候日漸極端狀況下,複合型災害只會不斷增加,亟需大量人手處理,但以現有消防人力補充速度,每年連足額招滿都有問題;同時因應氣溫逐年上升,消防人員面臨高強度救災工作後,往往缺乏完善現場後勤輪替機制,為避免造成救災人員職業風險,應制度化要求現場後勤照護車及配置冷卻背心、製冰機及可收納型降溫水池等後勤照護設備,供現場人員在高強度救災行動後及時降溫,並統一律定輪替出勤條件,以減少熱傷害風險。

 消防署及地方縣市消防機關應全面盤點消防員工作內容,將效益低落之勤務剔除,方能在開源效益有限時做到人力節流效果,並建立制度化救災現場後勤照護制度,以減少救災現場相關人員熱傷害風險。

20251106_213.jpg
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會理事陳思屏(蔡馥宇攝-為氣候而走提供)

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理事長陳旻園指出,從部落出發,我們看見氣候災害,不是遙遠的新聞,而是正在發生的生活。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事故淹沒部落—這不是自然的報復,而是土地治理長期被忽略的結果。每一場颱風或豪雨,族人都要在夜裡守著山坡,擔心家園會不會再被淹沒。原住民族世代與山林、河川共生,懂得山的脈動、水的方向,但我們從未真正被納入治理的核心。

我們要的,不只是被諮詢,而是能決定。我們要求三件事:第一,政府應建立以部落為核心的氣候調適與防災機制;第二,所有再生能源與開發計畫,必須落實「自由、事先、知情同意」(FPIC);第三,恢復傳統領域的治理空間,讓部落能管理山林水域,而不是在災後被動重建。捍衛土地主權,不只是守一塊地,而是守護一種與自然共存的生活方式。唯有讓部落重新成為治理的主體,社會才可能真正有韌性。從部落出發,捍衛土地主權,落實環境正義——這是我們的訴求,也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20251106_202.jpg
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理事長陳旻園(蔡馥宇攝-為氣候而走提供)

台灣親子共學促進會暖暖蛇青年共學團林子妍說明,今年15歲,高一。大家記得今年夏天的颱風嗎?造成不小災害。前陣子,我們班安排了氣候變遷到台南走讀,過程中我查了越多資料,越了解氣候變遷影響有多深,也意識到這不只是影響到特定的族群,也關係到我們能不能持續生活在地球上,若只有少數人關心,可以改變現狀嗎?在這樣的心情下,我決定站出來發表自己作為一個青少年的想法。小時候,春夏秋冬是分明的,現在只剩下很熱的夏天,跟很冷的冬天。

實際採訪台南當地的居民,他說,明顯感受到天氣一年比一年更熱,全球暖化、暴風雨跟更強的語氣,不是遙遠的議題,是現在進形式。影響台灣沿海地區跟低窪盆地,這些變化都直接影響到我們的生活。課程安排時,想要有當地的走訪,常常因為高溫或是暴雨而需要改變行程。教育中也需要做些改變,如果只是考試跟背誦,難以學到真實的氣候變遷與永續生活內容,應該實際學習怎麼減碳,讓他不只是口號。學會怎麼去思考和行動,希望未來台灣教育環境有更多這樣的學習機會。最後,今天開始重視這個議題,每個人多了一點改變,世界真的就會不一樣。

20251106_204.jpg
台灣親子共學促進會暖暖蛇青少年共學團林子妍(蔡馥宇攝-為氣候而走)

氣候變遷拉警報,減碳調適要做到

前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局長鄭明典指出,不論我們是否關心氣候變遷,每個人都直接或間接受到影響,因此我們都是當事人。今天大家走上街頭,是正確而且必要的行動。最近可能有些人已經聽說「地球正在變暗」,我們學氣候的人非常關心這件事,甚至比關心哪邊又有極端天氣發生更重要!因為地球變暗表示地球反射比較少的陽光,反射少就等於是吸收多,這些多吸收的能量大部分被海洋吸收了,這是我們長期監測海洋溫度變化的結論。

本來,海洋有很大很大的熱容,所以氣候學家都認為海洋是地球氣候系統最重要的穩定因子。但是越來越多的海洋觀測分析顯示,我們的海洋也明顯的熱起來了,不只是表面,海洋很厚的上層海水幾乎全面性的熱起來。要加熱海洋很不容易,一旦熱起來就很難再回到原來的樣子,所以越來越多氣候學家開始說,我們暖化的地球,回不去了!

20251106_104.jpg
前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局長鄭明典(為氣候而走提供)

中央研究員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沈聖峰指出,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遷是同等級的全球危機,而台灣的櫻花鉤吻鮭正是最佳見證,以最新基因體研究說明,台灣鮭魚是長期獨立演化的譜系,應視為獨立物種。更重要的是,合歡溪仍保有被忽略的原生族群,具有更高遺傳多樣性與獨特等位基因。研究顯示,不同溪流的族群各有其在地適應能力,例如合歡溪在颱風情境下的韌性較強。

沈聖峰強調「物種平均以百萬年計算存續時間,而人類只活了二三十萬年,一個物種的消失,是百萬年才補得回來的空洞。」他以加勒比海的龍蝦在颶風前排隊遷徙為例,指出「沒有人要當第一隻」正是人類面對氣候危機的寫照,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當那個勇敢的第一隻龍蝦,當率先採取作為的先行者。沈聖峰呼籲採取科學證據為本的精準保育,守住每條溪流的在地適應力,讓後代仍能看見鮭魚、石虎與熟悉的山林。

戶外人組成的氣候倡議組織 Protect Our Winters (POW) Taiwan 負責人鄭宜昀說明,POW Taiwan一直透過五感體驗,引導民眾察覺自然、氣候與人的連結。鄭宜昀指出,熱愛大自然的戶外人會是站在氣候變遷最前線,第一時間感受氣候破壞。近年極端氣候災害頻仍,山林重創、海洋生態受損,不僅衝擊戶外產業生計,也提高戶外運動風險與救援需求。鄭宜昀強調,化石燃料高碳排加速全球暖化,以再生能源取代勢在必行,但不正義的再生能源發展與土地開發,反而加速自然破壞。

POW Taiwan 與氣候對策協會擬定連署書,向行政院、經濟部、環境部等相關部會提出訴求,呼籲再生能源發展應有秩序、公正進行,才能讓戶外社群有信心認同再生能源為維護生態的氣候變遷解方。

世代要正義,氣候調適護未來

來自巴勒斯坦的加薩,現為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Hazem Almassry表示,在加薩,氣候危機不是抽象的數據,而是黑煙、污染的水與焦土。戰爭讓土地破碎、空氣灼燒,兩個月的轟炸排放了二十八萬噸二氧化碳,比二十個氣候脆弱國家一年的排放還多。戰爭是最極端的環境災難,而重建被摧毀的一切,又將釋放更多碳。以色列長期拔除超過兩百五十萬棵樹,掠奪水資源,卻以「綠色先驅」自居。那不是永續,而是披著綠色外衣的佔領。轟炸加薩的引擎與加熱地球的引擎相同:軍工產業、化石燃料與貪婪。若「氣候正義」忽視人類的苦難,就只是空洞的口號。

台灣曾以道德為界線,禁止對俄羅斯出口武器;同樣的原則也應適用於以色列。真正的能源安全,不應建立在他人的毀滅上。

20251106_131.jpg
解救巴勒斯坦解救地球(謝可寧攝影-為氣候而走提供)

高雄市瑞祥高中高三學生、老師羅文君與家長組成的Zero Hunger Pioneers,以行動連結氣候正義與糧食安全,預計遊行從高雄中央公園->美麗島站-->高雄火車站,沿途手持「為氣候而走、打造韌性台灣」布條與手指牌,請民眾於布條、手指牌上簽名,表示支持「為氣候而走、打造韌性台灣」活動。

高雄市瑞祥高中 Zero Hunger Pioneers強調,氣候危機不只改變氣溫,也正在改變我們的餐桌。乾旱、暴雨與糧食價格波動,使最脆弱的人群首先面臨飢餓與營養失衡。我們是提升個人與社區韌性,並讓「不讓任何人餓著」成為面對氣候變遷的共同承諾。我們呼應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第25條「人人都有獲得足夠食物,以維持健康生活與福祉」,並以行動實踐:(1) 推動健康與永續飲食:定期篩檢蛋白質與微量營養,增強個人健康韌性,守護基本人權。(2) 支持在地食物供給網路:強化社區應對氣候衝擊的韌性,確保每個人穩定取得食物,落實公平與氣候正義。讓我們一起: 為氣候而走,讓飢餓消逝。

此次18個攤位以創意、信念與行動,共同描繪一個公正、永續的未來島嶼。現場各攤位以互動、教育與倡議串連出環境、社會與文化的韌性力量。 

台灣關注氣候的青年們邀請大家想像10年後的理想世界,展現Z世代對氣候未來的思索。共耕時代以都市農耕、綠屋頂與社區經濟示範微氣候調節,並分享自製果乾與冷泡茶。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以信仰出發,提醒人類守護受造世界的責任;環境正義基金會則推動綠色金融監督,號召民眾連署撤資高碳產業。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RE-THINK重新思考 要求大家要減塑、減碳,打造環境永續國家。

在能源轉型面向,台灣環境規劃協會與再生能源推動聯盟致力於推廣公平的綠能發展,破解光電與再生能源的誤解與衝突;Greenpeace 綠色和平 AI供應鏈綠電轉型、綠能公益發展協會則強調「不遺落任何人」的公正轉型。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以氣候影展與巡迴活動,讓更多公民參與淨零行動。現場更有【氣候繪本共讀】與【太陽光電小小工程師】體驗區,讓大小朋友從故事與實作中,親身感受氣候變遷影響,打造韌性台灣的希望與力量。

「為氣候而走」由10個公民團體一起發起籌備,上百個團體響應,破千人上街,共同主張面對日益頻繁的氣候災害,社會需要的不只是災後重建,更是具前瞻性的「氣候調適」思維,建構台灣因應氣候變遷的調適能力跟回復力,真正實現「Build Back Better」,「打造韌性台灣」,建立一個面對風險更有準備、更加團結的社會。

20251106_120.jpg
為氣候而走活動大合照(為氣候而走提供)


「為氣候而走 ── 打造韌性台灣」遊行資訊

  1. 時間:11 月 1 日(六)12:30 至 17:00,
  2. 集合地點:台北市政府東門廣場
  3. 遊行路線(總長2.14公里):起點市府東門廣場 —〉穿越松壽廣場公園—〉轉進香堤大道 —〉松壽路—〉松智路—〉信義路五段—〉市府路—〉松高路—〉松智路—〉終點市府東門廣場。
  4. 舞台特色:以101為視覺背景,採用回收材料、天然植物素材製作環境友善舞台
  5. 分為三大區域,主舞台區安排議題短講外,也有樂團及脫口秀表演;攤位區由各民間團體組成;親子區安排環境繪本共讀、小小光電工程師體驗遊戲。

20251009_013_0.jpg
1101「為氣候而走 打造韌性台灣」遊行​路線圖(為氣候而走 提供)

遊行官方網站:https://neti.cc/ZmEK9Lo

FB:https://www.facebook.com/tw4climate/

IG:https://www.instagram.com/tw4climate/

「為氣候而走 ── 打造韌性台灣」三大韌性主題11大訴求

  1. 建構永續與世代正義韌性
    1. 強化非核減碳目標, 守護升溫不超過1.5°C的世界
    2. 落實國土規劃與協作,建構公平綠能與氣候韌性
    3. 善用生態專業與在地知識,共同保護、修復及經營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
    4. 履行兒少表意權,保障青年與未來世代的司法救濟及氣候決策參與權
    5. 落實污染者付費,促進產業低碳競爭力
  2. 強化國家安全與自主韌性
    1. 減少進口能源依賴,提升全民能源安全與自主
    2. 百工百業站出來,氣候調適護未來
    3. 正視氣候變遷風險,強化因應衝擊的調適及回復能力
  3. 深化民主與多元文化韌性
    1. 實現不遺落任何人的支持系統,捍衛地方為本與勞動尊嚴的公正轉型
    2. 打造最小衝突的能源路徑,深化綠能開發過程民主參與
    3. 從部落出發、捍衛土地主權,落實環境正義
    4. 拒絕戰爭加劇氣候危機,停止資助種族滅絕

遊行主辦團體|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地球公民基金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媽媽氣候行動聯盟、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綠色和平、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

響應的協辦與支持團體(93+)| 

荒野保護協會、環境正義基金會、環境法律人協會、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台灣河溪網協會、生態專業技術服務商業同業公會、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台灣千里步道協會、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台灣勞工陣線協會、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會、彩虹平權大平台、台灣人權促進會、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壯闊台灣聯盟、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海線一家親環保協會、五角拌Ngóo-kak、浪人食堂、無家可歸者聯盟、萬華大水溝二手屋、台南新芽、苑裡掀海風、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原住民族青年陣線、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台灣行動柴棺龜淨零棄成長推動協會、臺灣社會科學種子實踐協會、台灣巴勒斯坦自由連線、台灣環境保護聯盟、臺灣蜻蜓學會、為野生動物而走行動聯盟、台北市新活力自立生活協會、黑熊學院、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台大濁水溪社、台大大陸社、台灣原住民族青年公共參與協會、Fridays for Future Taiwan、Protect Our Winters Taiwan、看守台灣協會、台灣樹人會、台灣公民自主發電行動聯盟、綠主張綠電合作社、RE-THINK 重新思考、全球綠人台灣之友會、TIWA台灣國際勞工協會、亞洲公民未來協會、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台灣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聯盟、台大氣候行動社、政大Green24永續社、捍衛全台學權行動、350台灣、一切從小台灣 Everything Starts Small Taiwan Chapter、台灣永社、島港豐巢、竹塹社區大學、台大勞工社、高雄市瑞祥高中Zero Hunger Pioneers、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好好愛牠協會 、抵抗者聯合、台師大人文學社、高中生的循環經濟、氣候對策協會、台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桃園市永續發展教育協會、台灣海洋能發展協會、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Migrante Taiwan 移工國際台灣分會、臺北市大安社區大學、守護外木山行動小組、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好蟾蜍工作室、手天使、陳文成基金會、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辜寬敏基金會、台灣民主實驗室、臺灣障礙青年協會、時代力量、台灣基進、社會民主黨、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臺中市蔬食台灣促進會、政大種子社、台灣教授協會

議題分類: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