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個跨領域團體邀請百工百業「11/1為氣候而走 打造韌性台灣」
您在這裡
您在這裡
誠摯邀請「百工百業」連署,加入1101氣候遊行的行列,一起打造韌性台灣。(李宗明 攝)
COP30前夕由台灣10個關心氣候變遷的環境團體,發起11/1「為氣候而走——打造韌性台灣」遊行,提出「建構永續與世代正義韌性」、「強化國家安全與自主韌性」、「深化民主與多元文化韌性」三大韌性、11項訴求。氣候變遷造成的劇烈天災和日常生活環境的變化,已經影響百工百業,遊行活動宣布兩週內已高達50多個跨領域團體加入協辦與連署,包含勞工權益、生態保護、原住民族權益、青年兒少、社會福利等團體,主協辦共50多個團體號召更多不同領域的公民團體參與,一齊發聲支持氣候遊行,並召喚更多關心氣候變遷的「百工百業」連署,加入氣候遊行的行列,一起打造韌性台灣。
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執行長黃怡翎表示,隨著全球升溫與極端氣候衝擊,勞工正成為氣候變遷最前線的受害者。戶外與高溫作業者長期暴露於熱危害之中,從營造業工人到物流、外送員、農漁民等,皆面臨嚴重的健康威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與世界氣象組織(WMO)的研究指出,當氣溫超過20°C時,每上升1°C,勞工的生產力平均會下降2%至3%。這不僅影響整體產能,也使基層勞工面臨收入減少與就業風險升高。熱中暑與熱衰竭嚴重可能引發多重器官衰竭、急性腎損傷、休克甚至死亡,這些代價,往往由最底層的勞工默默承擔。
黃怡翎強調,在推動能源轉型與淨零碳排的過程中,也應落實「公正轉型」,確保減碳與能源轉型不會犧牲勞工權益。在「永續的未來必須建立在體面工作的基礎上」,唯有讓勞工參與決策、共享利益,才能讓轉型真正兼顧環境與社會正義。氣候正義,就是勞動正義。
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執行長黃怡翎表示,全球升溫與極端氣候衝擊,勞工正成為氣候變遷最前線的受害者,在推動能源轉型與淨零碳排的過程中,也應落實「公正轉型」(李宇恩 攝)
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秘書長陳旻園表示,從部落出發,我們看見氣候災害不是遙遠的議題,而是時刻發生在我們腳下的現實。馬太鞍溪堰塞湖因連日豪雨多次溢流,洪水夾帶泥沙沖斷橋梁、淹沒部落與農田,造成多人死傷與重大財損——這不是天災,而是長期忽略土地治理的警訊。每當颱風或豪大雨來臨,族人就要面臨道路中斷、糧食短缺、家園被毀的風險。這樣的恐懼,不該成為原鄉生活的日常。原住民族世代以來守護山林與河川,維繫人與土地的平衡;但在國家政策裡,我們常被視為被安置、被補償的對象,而不能與政府並肩的治理夥伴。
陳旻園嚴正呼籲:氣候正義必須從部落出發,捍衛土地主權,不只是守一塊地,更是守護與自然、與祖靈共存的生活方式。政府應該承認原住民族對傳統領域的治理權,落實「自由、事先、知情同意」(the Free, Prior and Informed Consent,FPIC)原則,讓部落能真正參與氣候政策、能源轉型及重建的決策。惟有讓部落重新成為治理的主體,社會才可能真正有韌性,從部落出發,捍衛土地主權,落實環境正義——這是我們的訴求,也是我們對未來的責任。
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秘書長 陳旻園嚴正呼籲,氣候正義必須從部落出發,捍衛土地主權,不只是守一塊地,更是守護與自然、與祖靈共存的生活方式。(李宇恩 攝)
社團法人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暖暖蛇北區小學共學團總召劉瀞尹說明,暖暖蛇共學以大自然為教學場域,讓孩子從自然經驗開始理解氣候行動,我們帶著孩子走過山海田,接觸腳下的土地、體會四季時令的更迭、敏感環境的影響。劉瀞尹強調,孩子與自然互動,探索中發揮創造力,是一種面對未知的能力及解決問題的勇氣,更是對自我的認識,也是對土地的認同感與歸屬感。環境教育不只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引導孩子觀察自然的律則,理解人與環境互依共生的關係。這也是落實《兒童權利公約》中「兒少表意權」的具體實踐——讓孩子透過真實經驗與感受,參與討論、表達意見,成為守護未來環境的行動者。
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暖暖蛇北區小學共學團總召劉瀞尹說明,讓孩子從自然經驗開始理解氣候行動,引導孩子觀察自然的律則,透過真實經驗與感受,參與討論、表達意見,成為守護未來環境的行動者。(李宇恩 攝)
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余宜家強調,氣候變遷已是當代最迫切的人權議題,影響生命、健康、食物、居住、文化與發展等基本權利。聯合國提出的「損失與傷害」(Loss and Damage)概念,揭示氣候災害帶來的不僅是經濟損失,還包括社區被迫遷離、文化與生活方式消失等無法量化的影響。台灣正面臨更炎熱的夏季、更長的颱風季與更劇烈的暴雨,而婦女、兒童、原住民族、農村與戶外勞工等脆弱群體首當其衝。應對這些損失與傷害,不能僅由政府或專家主導,必須以人權為核心,讓受影響社群能真正參與決策,並考量歷史與結構性不平等,使防災與重建政策更具正義。
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余宜家強調,氣候變遷的影響必須以人權為核心,讓受影響社群能真正參與決策,並考量歷史與結構性不平等,使防災與重建政策更具正義。(李宇恩 攝)
台灣河溪網秘書長鄒明軒表示,我們長期關注台灣河溪生態,並體認到一個嚴肅的現實:國內因應氣候變遷的相關政策制定中,「生態系健康」這項至關重要的基礎,尚未獲得應有的關注與政策地位。過去的氣候政策,多聚焦在能源轉型與加強工程型防災,但對於保全與修復劣化的自然生態系,往往被嚴重忽視。健康的溪流能夠自我調節,包括緩衝洪水、淨化水質、調節氣溫,同時孕育能提供綠色碳匯的植被,是我們因應極端氣候最經濟、最有效也最永續的作法。
鄒明軒強調,國際上倡議多年的生態防減災、生態系做法、以生態系為本的調適,以及自然解方等等,都是在提醒保全與修復生態系的健康,是因應氣候變遷重要且核心的策略。然而,當前國內的水患治理仍過度倚重硬體工程,持續破壞溪流的自然結構、限縮溪流所需的空間,反而削弱了生態系本應具備的防減災能力,這是政策上的盲點,也是台灣未來在氣候衝擊下的巨大風險。生態系健康,不只是單純的保育議題,它是氣候安全與國土永續的關鍵基石。 我們期待透過此次遊行,呼籲強化對生態系的關懷,置入下一階段氣候政策的核心之一。11月1日為氣候而走,邀請關心環境保護、自然保育、生態復育的各界人士一起支持參與,一同為生態發聲!
台灣河溪網秘書長鄒明軒表示,健康的溪流能夠自我調節,包括緩衝洪水、淨化水質、調節氣溫,同時孕育能提供綠色碳匯的植被,是我們因應極端氣候最經濟、最有效也最永續的作法。(李宇恩 攝)
台灣五角拌回收平權協會秘書長廖宏翊表示,隨著天氣越來越熱,年長的拾荒者常反映熱到無法工作,因此影響他們的收入,甚至有導致拾荒者中暑或使原有的疾病惡化的現象。除此之外,拾荒者往往也是低收入的群體,讓他們即使面對酷熱的夏日也擔憂付不出電費而不願使用冷氣,落入「能源貧窮」的困境中。
廖宏翊強調,拾荒者是許多脆弱群體如無家者、低收入戶、獨居長者等等的寫照。呼籲政府應針對戶外工作落實更嚴格的熱傷害防護法規;加強社區調適設施的數量與包容性;在電價合理化的同時也提供經濟弱勢群體相關的補貼,我們相信一個不遺落任何人的社會,才是有韌性的社會。
台灣五角拌回收平權協會秘書長廖宏翊呼籲,提供經濟弱勢群體相關的補貼,我們相信一個不遺落任何人的社會,才是有韌性的社會。(李宗明 攝)
本次遊行主辦團體強調,在歐洲、日本及韓國的氣候遊行中,跨領域的參與已越來越頻繁,氣候變遷議題影響的是環境、國家安全、世代正義和多元文化的議題。因此本次台灣的氣候遊行也擴大邀請來自勞動、生態保育、原住民族權益、社會福利、障礙者支持服務、貧窮議題、地方創生、宗教團體、國家安全倡議等團體參與。呼籲各界應關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衝擊,守著升溫不超過1.5°C,建構永續與世代正義韌性、強化國家安全與自主韌性和深化民主與多元文化韌性。
50多個跨領域團體邀請百工百業 ——1101為氣候而走 打造韌性台灣(李宗明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