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有很多種,人們對森林的想像和願景也有很多種。我們要從什麼樣的視角,看待台灣當代的森林問題?當光電需要更多土地,平地造林的補助也到期,台糖移除樹木來種電,有沒有對環境與社會的最佳答案?
抗暖減碳

議題內容總覽
2021.08.31
保署自去年啟動溫管法修法以來,修法期程卻一拖再拖。為呼籲行政院盡速提出《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的修法草案,並且正式將「2050年淨零排放」入法,超過70個民間團體今日聯合在行政院前舉行記者會。
2021.07.08
如何面對這樣的極端氣候?全世界主要國家紛紛提出了淨零排放的期程,蔡英文總統也在422地球日首度宣示:「2050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台灣的目標」。做為地球公民、台灣國民的一份子可以做什麼?地球公民通訊從這期開始改為線上閱讀,我們特別撰寫和整理了系列文章,分別從上位的減碳政策,平地造林與光電減碳爭議,還有水資源的調適政策,提供給捐款會員和社會參考。
2021.07.06
台北市立美術館主辦的2020台北雙年展「儲回大地的藝術」計畫的碳中和複層林營造,這幾天引起熱烈爭論。這個個案的多方討論面向,已經有眾多文章討論,在此不贅述。本文想從這個計畫的原始目的「造林以抵銷活動所產生的碳排放量」出發,討論在臺灣造林是否是達成碳中和的有效方法。
2021.07.05
2016年啟動的電力能源轉型,使得台灣再生能源持續增加中,最近(2021.5),白天用電尖峰時,太陽光電的發電量已可占全台9%以上,比一座核電廠的發電量還多,順利供應用電需求,證明了太陽光在供電系統已占有重要地位。
2021.07.02
面對極端氣候,我們可以做什麼減碳行動?省電、節水、多搭乘大眾運輸,都是該做的事情。不過,我們還需要有國家層級的氣候政策,引導大多數人們改變生活和生產模式。
而環境組織的責任,就是要提出政策方向及具體建議,爭取更多人們的支持,引導政府、企業與每個人開始採取行動,不讓愛地球成為口號。
2021.07.02
面對極端氣候,我們可以做什麼減碳行動?我們還需要有國家層級的氣候政策,引導大多數人們改變生活和生產模式。地球公民基金會檢討過去台灣減碳失敗的原因,提出四大關鍵行動指標;並進一步分析台灣的製造、住商、交通、能源等四大部門,在減碳上應該做的事,與社會共同商討氣候緊急下的減碳行動。
2021.06.15
你知道Covid-19這樣的病毒與空污研討會常談的氣膠(Aerosol)有關嗎? 到底氣膠傳播是什麼呢?和飛沫傳染又什麼差別?市面的口罩這麼多,你如何選擇呢?口罩要戴兩層更有效嗎?
2021.06.04
針對編號第17案的核四商轉公投案,於6月4日成立公投反方辦事處,呼籲民眾拒絕危險核四,在第17案投下不同意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