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轉型 與高汙染產業分手

您在這裡

王敏玲/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
2015 年 03 月 25 日

您在這裡

 

七年多前,地球公民協會甫成立不久,執行長李根政希望我能著手編寫一本教育手冊,便於對外推廣工業汙染議題。接下這個任務後,我苦思一陣子,把論述架構擬定,一段一段地舖陳內容,與根政多次討論、修改後,總算交付美編,但手冊封面標題仍難抵定,兩周後,好不容易有了共識,「產業轉型、低碳有機、簡樸新社會」的小手冊問世了。

為什麼談工業汙染不講汙染防治,要強調產業轉型呢?其實從事環工相關工作或研究的已經很多,但縱然業者落實管理與防治、官方致力查緝防止偷排,在地狹人稠的台灣,發展密集的高汙染工業,我們的生活環境又如此住、商、工、農混雜,光是減汙減廢如何邁向環境永續?

地球公民在石化氣爆案後探討了石化專區的問題,2014年9月26日晚間再舉行「產業轉型與高雄的城市發展,兼談大社石化工業區的去留」座談會,現場湧進四、五十位民眾參與。

石化業退出或黑白共存?

會中,高海科大教授沈建全表示,高雄發生丙烯氣爆後,陳菊市長與江宜樺院長曾見面討論大社工業區的問題,初步結論竟是大社石化工業區在107年降編為乙種工業區,不再新增工廠,但目前所有工廠能持續運作。根據規定乙種工業區不能做有煙囪的工廠,這種由特種降編為乙種,但有煙囪的高污染工廠仍在,是很矛盾且可笑的決議。沈建全主張大社工業區應和中油高廠一樣,於104年轉型為無煙囪工業,石化業退出高雄。

中山大學助理教授張瓊婷認為, 除了傳統經濟學講的投入「人造資本」及「自然資源」,其實綠色經濟還有制度資本、社會資本、人力資本,目前台灣投入研究與思考解方的人力資本太少。可思考重工業如何在污染防治技術、嚴格規範、災害管理等等之下與氣候變遷下的低碳城市黑白共存,另外,蘇格蘭公投提出以荷蘭的北海油田資金為例,運用自然資源的產業應以「提撥基金」的方式提供民眾同樣享有福利,是另一種可能的模式。

高雄市產業總工會總幹事葉品言表示,政府當初有承諾的,當然要依照承諾來走,但是否做得到都不要石化業?應思考環境保護和勞動權之間如何兼顧的問題。目前,除非生產序列被打破、不需要石化原料,否則就當前的生產技術來講,不大可能完全排除石化業,而高雄勞工就業的問題也應考慮。

綠色協會理事長魯台營說,台灣企業家的經營邏輯是找低成本的設備,對自己企業掏空套利,人謀不臧,不要太期待台灣石化高值化。石化業大老沒有遠程計畫,應請立委逼出中央決策層級與民間建立真正對話與共識。高雄市要有工業區的共同控制權,需要一套中央、地方與民間可參與的完善「共管」制度。而高雄市的工業區老舊效率低、汙染高,政府應鼓勵更新設備,增加效率、節能減碳等。

此外,高市府經發局產業服務科科長陳杏怡及高市府都發局局長盧維屏均與會,盧維屏局長強調,高雄究竟要不要繼續發展石化業、要不要石化專區等,首先應做好評估,包括忠實反映其外部成本等等,沒有評估,就沒有立場。

這場座談會的主持人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劉思龍則強調,台灣很有錢,但問題出在不平均,應該終結財團政治,產業轉型,走出一條新路。

綠色經濟為新典範

蒙塵數十年的高雄,要擺脫高污染產業的桎梏,產業轉型確實是一條必經之路。但轉型,光是將產業升級、強化研發後往高值化走就足夠了嗎?這場座談會,包括魯台營等與談人都談到「綠色經濟」的重要性,因為我們賴以維生的環境,在目前的經濟發展模式下已造成許多問題,且這些問題都在惡化當中。

地球公民基金會在2014年7月曾邀請中研院教授蕭代基及綠盟賴偉傑理事長演講,蕭代基教授提出,當今許多社會與環境議題,已顯示當前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模式是不永續的,臺灣需要綠色經濟作為新的經濟發展典範。

蕭代基教授提出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對綠色經濟提出的十一項原則:尊重地球界限、生態限制及稀少性;落實永續發展的手段;創造優質工作和綠色就業機會;提升資源和能源效率;運用整合決策;提出超越GDP的適當指標/衡量標準;注重國際和國內各世代間之公平與正義;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減少貧困、保障人民福祉,提供生計及社會安全;改善治理和法治,強調包容性、民主、參與、問責、透明與穩定;外部性內部化。

台灣和全世界很多國家一樣,拼經濟拼到環境劣化、風險日增、健康受損,在這個分岔的路口,該痛定思痛面對環境限制的條件,處理貧富不均等問題,產業轉型,跟高污染產業分手吧!

註:感謝義工蔡月蜜、施佳良、黃瑋隆分別在綠色經濟講座、產業論壇講座第一、二場協助紀錄。

議題分類: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