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脈的詛咒 記芎林砂石專區開發案

您在這裡

2014 年 06 月 14 日

您在這裡

文/ 呂翊齊(CET研究員)

寒風飋飋,九降風從新竹平原沿著頭前溪河谷,灌進芎林王爺坑和五龍,在裸露的山壁捲起一陣塵土,人心惶惶。又來了!又有砂石場要進來了!十多年來抗爭了無數次,到底何時能停?只是村民不能理解的是,過去對抗的是民間財團或黑道,而這次要對抗的竟然是政府。

龍脈藏「金」 芎林首當其衝

五龍(今五龍村和華龍村)是傳統的客家山村,相傳地名是因有山脈五條,形勢秀麗,乃風水中的龍脈,故稱五龍。五條龍脈從東南到西北迤邐而去,連接王爺坑山,翻過去便是王爺坑聚落(今永興村)。龍脈,像是鎮守地方的大神,許多傳說由此而生,卻也像是懷璧其罪的詛咒,因為龍脈底下是兩億立方公尺的砂石,對政商來說,那是黃澄澄的金子。

最需要砂石的是公共工程和營建業,因台灣砂石的供需南北、東西分配不均,經濟部礦務局以北部河川料源不足為由,政策轉向為陸上砂石開採,97年修訂土石採取法讓政府得以設立土石資源區,換成政府來當業者,以公共建設為名徵收土地進行開採,芎林土石專區為其首例,未來這樣的開發全台有22處,首當其衝的是五龍和王爺坑的村民。

開採砂石須剝除地表上所有植被,取其底下礫石,開發區面積高達72.8公頃,相當於四分之一個集水區,對村民來說等同將龍脈削骨斷脊,暴露在粉塵與土石流的陰霾之下。地球公民於102年初與荒野新竹分會合作,串連居民參與環評。

開發不避敏感區  政府自打嘴巴

本案在區位選擇有極大的問題,首先開發基地位於頭前溪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下游有隆恩堰與湳雅二處取水口(圖一),為大新竹地區自來水主要水源之一,開發後恐影響下游數十萬居民用水權益。政府竟然一手劃設水源區,另一手挖山毀林,可說是人格分裂的最佳例證。

其次,環評報告載明開發區地形陡峭,坡度超過40%高達基地面積九成二,且從中央地調所的地質災害潛勢圖看來,本區多數範圍皆為『岩屑崩滑高潛勢區』,說穿了就是容易崩塌。更驚悚的是,區內有兩條『高潛勢土石流』(圖二),其中一條下方就是五龍國小。即使歷次風災、土石流屢屢警告,政府制訂政策時,依然沒有避開環境敏感區,只要人定勝天的幽靈揮之不去,什麼國土規劃都只是自欺欺人。

失衡發展 淺山生態系危機重重

另一警訊是低海拔淺山生態系開發的隱憂。我們與靜宜大學楊國禎教授進行植被調查,結果顯示整體植被覆蓋良好,森林顯著分層,早期栽種在稜線上的相思樹和錫蘭橄欖處處可見胸徑超過50cm之大樹。而第二喬木層的紅楠、香楠、薯豆、江某等次生林木也生長旺盛,估計整體森林年齡超過30~40年,生態豐富,甚至可能有珍稀物種石虎倚存。

台灣山林歷經百年人為開拓,原始森林退縮至偏遠深山,淺山地區除了撫育中的人工林外,如今多數已自然復育回蒼鬱的天然次生林。這些歷經創痛而重生的森林不僅是眾多夾縫生存物種的避難地,也是脆弱地體的復原機制,然而城鄉交界的淺山如今也是土地商品化的爭奪戰場。

對利益者來說,山是資源、是無生命的礫石、是可變賣的財富;但對世居於此的居民來說,山是家、是依靠、是情感、是鄉里文化的根。山起石落,侵蝕堆積原本就是自然的法則,地體變動快速的台灣哪有缺砂石的道理?光是莫拉克風災就為高屏帶來2億立方的土石量。不思考如何有效利用疏浚,控管供需,反倒選擇削山毀林,真正失衡的不是土方,而是盲目吞食一切的發展邏輯啊!

後記:本案於1021101首次進行環評專案小組即以不利水源區保護、空氣汙染、明顯破壞生態、有土石流之虞等理由認定為不應開發,為環評少見之案例。然而礦務局於一個月後選擇自行撤案,規避環評大會程序,依照先前案例,未來極有可能再度送件,尋求對己有利之結論。政府帶頭知法玩法,浪費社會資源,莫之為甚!

議題分類: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